宋词自柳永改革以来,便雅俗并存了。文人士大夫写词皆无所束缚,苏轼、秦观、周邦彦等都既写雅又写俗。直到南宋初,这时候出现两个大牛人,谁呢?一个是辛弃疾,另一个就是姜夔。辛弃疾就不必说了,但姜夔不得不说,因为他全雅的风格自成一派。可能大家对他不太熟悉,但他的《扬州慢》大家中学时代都应该见到过。说了这么多,也许有人会问:什么是雅,什么是俗?我不是专家,说不那么清楚。我只能说雅词要求立意高雅,用字运意都要精雕细刻。而《扬州慢》就是姜夔雅词代表作。
在说扬州慢之前我们必须得细细说一下姜夔,因为读懂了他也就读懂了《扬州慢》。
高宗绍兴二十四年,姜夔出生于没落的官宦之家,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跟随父亲到四川任职。可惜没过几年,父亲离世,年仅十四岁的姜夔依靠着姐姐,在汉川县山阳村度完少年时光,直到成年。
封建时代离不开科举考试,姜夔也不例外,淳熙元年,姜夔开始参加科考,可惜他运气没那么好,初试不畅,名落孙山。姜夔心情很压抑,就打算游览江南曾经的繁华之地——扬州。淳熙三年,姜夔骑马至扬州,可惜此时的扬州经过绍兴三十一年金兵的洗劫已破败不堪。他思虑万千,写下闻名天下的《扬州慢》,后面我们会来谈它。
淳熙十二年,姜夔在湖南认识了诗人萧德藻,因为情趣相投,两人结为忘年之交。
萧德藻当时是湖州乌丞县令,擅长作诗,与范成大、杨万里、陆游齐名。他很赏识姜夔的才华,就将自己的侄女许配给姜夔。
淳熙十四年,姜夔随萧德藻上任新职,途经杭州,认识了著名诗人杨万里。杨万里对姜夔的诗词嗟赏不置,称赞他“为文无所不工”,酷似唐代著名诗人陆龟蒙,也和他结为忘年之交。之后杨万里还专门写信,把他推荐给另一著名诗人范成大。范成大曾官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当时已经告病回老家苏州休养,他读了姜夔的诗词,也极为喜欢,认为姜夔高雅脱俗,翰墨人品酷肖魏晋间人物。
其实熟悉历史的朋友可能明白一个道理,是金子不一定到哪儿都发光,因为装在盒子里,没有开盒人,永远也发不了光。李白因贺知章推崇而闻名天下,苏轼因欧阳修推崇而天下闻名。说白了,就是得找个说话够分量的十分认可你,今天这种情况也普遍存在。
于是,得到杨万里和范两位的牛人夸赞,姜夔从而天下闻名。可是闻名归闻名,没有功名,什么都白搭,姜夔也过着艰难的日子。
绍熙四年,姜夔在杭州结识了中兴四将之一的张俊之孙——张鉴。他对十分欣赏姜夔的才华,便邀其同住。恰好姜夔也居无定所,便一直与他住一起,这一住,度过了姜夔的有为之年,在此期间,太多次献賦谏议朝廷,奈何朝局混乱,都是石沉大海。
宁宗庆元五年,姜夔献上了他最后一次谏书。朝廷终于开恩了,恩准他参加礼部科考,奈何再次名落孙山。经此之后,姜夔便绝了仕途之心。可是贫困却一直伴随着他,直到他离世。
说完姜夔,我们再来说说这首《扬州慢》。
我们知道这首词是姜夔第一次科举失败游览扬州时所作。扬州自古以来就美满天下,许多名人大家都对它赞不绝口。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等。可是,到了唐末,饱受战乱的扬州已不复当年。宋廷建立后,着力发展经济,扬州得以再次重生。直至绍兴三十一年的金兵洗劫。那之后宋廷为什么不能像以前一样兴商重贾呢?这就是姜夔写这首词的原因。看似写扬州的破败,实际在昭示宋廷的混乱朝局,昏庸黑暗。
这首词历来备受名人大家推崇,可这首词也惹恼了上层人物。因为这首描写扬州的现状击碎了他们的那个蒙骗自己的玻璃心。所以姜夔以后的日子注定不好过。果不其然,在接下来的三次科举中他一律榜上无名。
也许姜夔是幸运的,没有进入那个日渐腐朽的朝廷,从而保留了自己的高雅之风。也为中华文化留下了另一种文风。今天那些当权者再读《扬州慢》的时候会不会也会像姜夔一样夙夜忧叹、为国为民呢?历史会告诉我们答案。
上一篇:八十三年前的南京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