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句网欢迎您的到来
您的位置:成语词句网 > 诗词赏析 > 抗倭名将俞大猷战功赫赫,为何名声却不如戚继光?

抗倭名将俞大猷战功赫赫,为何名声却不如戚继光?

作者:成语词句网日期:

返回目录:诗词赏析

明朝时期的日本处于十分贫穷的状态,尤其是当时的财产和官位继承制度,实行长子继承制,长子以下的男子几乎一无所有。这样,这些没有财产和官位的贵族子弟便在社会上流浪,这些人后来被称为日本浪人。由于中国的海岸线漫长,不易集中兵力布防,日本浪人就纠集了许多人前来进犯,这些人骁勇善战,时而陆地,时而海上,难于围剿,因此形成了中国明代东南沿海二十多年的倭患。在这场抗倭的斗争中,涌现出了许多英雄将领,俞大猷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抗倭名将俞大猷战功赫赫,为何名声却不如戚继光?

俞大猷

俞大猷在明朝可以说是个特立独行的人,他不仅是个名将,还是个武术大师,早年曾拜王宣、林福为师学习《易经》,得到真传。后来又以《易》推演兵法。俞大猷曾经说兵法术数从五起,犹如人身有手、足、头五体一样,虽然领有百万之众,但可以使他们协调一致、合为一人之用。可以说在兵法上有造诣。后又跟随李良钦学剑术,将剑术与《易》相结合,创出专门克敌的简体武术,将原有的繁琐招式去掉,并将其普及到每一个兵士身上,极大提高了士兵的战斗力,为后来的抗倭胜利提供了保证。

嘉靖三十一年,倭寇进犯浙东,一路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连破宁波、绍兴的防卫设施,又进攻松阳,浙东的大半地区几乎沦陷。当时的明军腐败不堪,再加上指挥不当,无法抵御倭寇。于是朝廷委派俞大猷为宁波、台州诸府参将,前往浙江抗击倭寇。

抗倭名将俞大猷战功赫赫,为何名声却不如戚继光?

俞大猷到任后,先了解了当地的情况,继而派出小股部队侦察,发现倭寇流动性大,没有一定的据点后,加上浙东一带水路繁多,地势复杂。俞大猷决定在水道上拦截敌舰,堵住进犯陆地的倭寇的归路,然后将其赶下海去,在沿岸重兵布防,围而歼之。他的这一抗敌方略得到朝廷的支持,俞大猷调集福建水师布于沿海,自己亲率精锐部队分成几股袭击敌舰,使敌舰处于危险的境地。岸上的敌寇见状十分惊慌,果然全力回救战舰,希望与海上的舰队会合。俞大猷见目的达到,急令所有军队立即出击,从地面和海上夹击倭寇,形成包围之势,将其一举歼灭。首战告捷,取得了巨大的战果,使倭寇再也不敢轻易上岸抢掠了。

一次的打击是不足以让倭寇死心的。不久,倭寇又卷土重来,而且规模比上一次更大,且与明军形成对抗之势。朝廷接到急报后,派张经为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主持抗倭事宜,并任命俞大猷为苏松副总兵,协助张经指挥。此时的俞大猷所领的兵力不足三百人,调集的各路兵马尚未到来,倭寇却有两万人的兵力,俞大猷寡不敌众,在金山被倭寇击败,总督张经让俞大猷出战,但俞大猷坚守按兵不动,等到永顺、保靖的援兵到来后,俞大猷才出战,于王江泾大败倭寇。

在此次战役中,俞大猷可以说起了很大的作用,由于俞大猷不善阿谀逢迎,得罪了朝中的权贵,再加上主帅张经入狱,俞大猷并没有得到升迁,反而因为金山之败被降职。战功却被严嵩的党羽赵文华、胡宗宪等人冒领。对此,将士们都感到十分气愤,俞大猷却不在乎,坦然地说:“只要倭寇得平,疆土可保,我们死而无怨,何必计较个人的得失荣辱呢?”

俞大猷虽然在抗倭的战斗中屡建奇功,但因他不愿结交朝廷的权贵,再加上朝廷中派系复杂,此后不久就被陷害入狱。没有俞大猷的指挥,抗倭就失去了首脑人物,倭寇不久又死灰复燃,四处游击侵扰。朝廷看到这种情形,又不能不用俞大猷,只好以戴罪立功的名义,将俞大猷释放出来,让他再到抗倭前线指挥作战。

俞大猷从不计较个人的恩怨得失,竭尽全力,抗击倭寇。他采取了新的战略战术,使用清陆的办法,在陆地上搜索,将敌寇逼入水中,再伏兵水上,攻击敌船,以火焚之,在船上歼灭敌人。依靠这种方法,他屡战屡捷,不久就升任了浙江总兵,再升都督同知。他先是平定了与倭寇勾结的海贼徐海,又突发奇兵,扫平了舟山一带的倭寇,使浙江全境的倭乱基本平定。

抗倭名将俞大猷战功赫赫,为何名声却不如戚继光?

俞大猷一生几乎都在与倭寇作战,战功显赫,他所率领的“俞家军”甚至能将敌人吓退,与戚继光并称为“俞龙戚虎”,扫平了为患多年以及趁机作乱的伪倭寇。俞大猷虽然战功累累,却经常被弹劾而遭到免官,甚至多次被他人冒领军功,但俞大猷却从来不会计较,仍旧全力打击倭寇。俞大猷的战功一点都不逊色于戚继光,可是为什么在后人看起来,他反倒成为戚继光的陪衬呢?

这种局面的形成,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明代著名方志史学家何乔远在《名山藏俞大猷传》中便写道:“大猷虽有不羁之才,而低首行列;虽有乡曲之誉,而处势孤藐;虽有深沉谋略,而不能为纵横辩词。”李义壮、稚大甫的《〈洗海近事〉序》则说他“平生不张能,不争功,人见之粥粥若无能者”。澹泊明志、为人低调、力单势孤、不擅辩词、不贪己功、大智若愚……这些固然都是俞大猷难以彰显的原因,但又不仅于此。

抗倭名将俞大猷战功赫赫,为何名声却不如戚继光?

在重文轻武的传统下,武官的战绩往往取决于庙堂笔墨,武将若想获得晋升,就不得不依靠以文官为主的权贵集团。年轻的戚继光懂得人情世故,心思活络,情商极高,哪怕他再无奈,他也会在抗倭之余,打点人情世故。俞大猷本身性情耿直,从不肯委曲求全,也不计较个人的荣辱得失,只求实质性建功立业,常常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实现自己的抱负。

俞大猷打仗有过失利,常常受朝廷惩处,还被打入大牢,普通百姓不明就里,以为他是“罪有应得”,与一直顺风顺水、解民于危难却没有任何“负面新闻”的戚继光相比,在老百姓眼里,自然要略逊一筹。

俞大猷常常有功无赏,有过则必遭严惩,处处受制,动辄得咎,仕途布满荆棘。他一生四为参将,六为总兵,有过七次受辱,四次贬官夺荫,一次逮捕下狱的曲折与坎坷。相较而言,戚继光的官运可谓一帆风顺,似乎处处都有“贵人”照应,即使出现过失,也有人出面替他遮挡掩饰,总能化险为夷。这也就导致了俞大猷的名声不如戚继光的原因了,但是这并没有影响他们之间的关系,仍旧惺惺相惜,相处融洽,是一对要好的朋友,从未发生过节,是一对忘年之交。两人还在厦门万寿岩潮音洞前的巨石崖壁上一同题刻和诗,诗壁至今犹存。在歼灭徐海、进剿平海卫等重大战役中,他们联手御敌,总是密切配合,屡建奇功。

抗倭名将俞大猷战功赫赫,为何名声却不如戚继光?

俞大猷是一位廉洁的将帅,对部下颇有恩惠,数建奇功,名震南部疆土。他负有奇节,以古代贤人豪士为自己的楷模。他用兵,先谋略而后征战,眼光远大,不贪近功。忠诚为国的精神老而弥笃,所到之处屡有大功。武平、崖州、饶平都为之立祠祭祀。

相关阅读

  • 俞大猷:文武双全的抗倭名将

  • 成语词句网诗词赏析
  • 俞大猷,与戚继光并称为“俞龙戚虎”的俞大猷,就是一位抗击倭寇,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谭纶曾写信这样评价俞大猷:“节制精明,公不如纶。
关键词不能为空

诗词赏析_佳句赏析_文章阅读_美文欣赏_成语词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