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句网欢迎您的到来
您的位置:成语词句网 > 文章阅读 > 不同视角再读诸葛亮《隆中对》

不同视角再读诸葛亮《隆中对》

作者:成语词句网日期:

返回目录:文章阅读

开篇

聊完江湖,今天聊三国,上次说是聊司马懿高平陵政变,可是转头一想,实在不想聊司马懿这老贼,司马懿何人?似龙非龙,似虎非虎,似狼就是狼,狼子野心,盗国总策划者,与王莽同出而异名,好了,司马老贼已聊完!朋友们对于三国的了解基本都是《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来的,小说毕竟是小说,非史料,今天笔者从史实中聊聊三国之诸葛亮的《隆中对》,原因是读了韩信的《汉中对》,再读《隆中对》居然有了新的感受,感受会随时间而消失,因此需要倾吐而出才能痛快!

不同视角再读诸葛亮《隆中对》

蜀道难-李白

引言

《汉中对》何出?项羽灭了大秦后,自称为西楚霸王,引领各路诸侯,把刘邦分为汉中王,让其迁往汉中巴蜀地区,让其远离中原地带无法与其争夺天下,刘邦到了汉中后,幸得韩信于是就有了韩信与刘邦的汉中对话,就是《汉中对》的由来,韩信助刘邦由汉中打入关中,最后大败项羽,奠定了汉朝的基业。《隆中对》何出?刘备因徐庶的推荐,三顾茅庐卧龙岗请二十七岁的诸葛亮出山助其开创事业,《隆中对》就是刘备在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时候,在草庐中与诸葛亮的对话,《隆中对》的整体战略思想,使天下三分有刘备其一,其中讲的“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益州就是巴蜀四川等地,高祖就是刘邦。“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秦川就是汉中与关中的交界处,也就是韩信当年从汉中打入关中的地方。笔者看到这里,此策略难道不就是韩信之谋吗?同出而异名。下面将围绕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聊一下诸葛亮在实现《隆中对》的基本战略后,最后为“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的理想是如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以及留下探讨未能全部实现理想的现实!

第一篇:政治背景

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准备一统天下,刘备派诸葛亮出使东吴,促进孙刘联盟共抗曹操,曹操在赤壁大败,至此魏蜀吴三分天下之势初步形成。公元219年,刘备北伐攻曹,东吴乘机袭击荆州,荆州守将关羽被杀,荆州被东吴占领,刘备北伐失败。公元221年,刘备亲自率领数万大军(应该是7万大军)讨伐孙权,孙权派陆逊为大都督,抗击刘备,两方相持在夷陵,第二年,刘备被陆逊连连击败。夷陵之战的惨败,刘备郁郁成疾,最后在白帝城将儿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随后病逝。后主刘禅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总理朝政。

在夷陵之战后第二年,蜀汉建兴元年十月,诸葛亮派邓芝出使东吴,按道理说东吴背信弃盟偷袭荆州并且杀死蜀国五虎上将之首的关羽,蜀国应该跟东吴有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然而,诸葛亮有着政治战略上的高度,国家命运不应与私仇混在一起,所以再次做出决定与东吴孙权联盟。这个时候的东吴与北方的曹操还有着藕断丝连的联系,对于邓芝的到来,孙权并没有立即做出要会见蜀汉使臣的意思,但是邓芝给孙权写了一份信,信中说到,出使东吴不是为了蜀汉的利益,更是为了东吴的利益,他将蜀汉与东吴看做是唇与齿的关系,阐述了唇亡齿寒的道理,孙权听到这句后,内心受到促动,表示愿意接受邓芝的会见,在一番政治谈判后,孙权断绝了与曹魏的藩属关系,再次与蜀汉结为盟友的关系。经过荆州之失,夷陵之败,蜀汉的疆域只有益州这么大了。本以为东吴与孙权已无风波,但是一个震惊天下的消息,公元229年东吴的孙权要称帝,这对于诸葛亮的外交策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朝中的群臣都表示愤怒与反对,天无二日国无二主,蜀汉的政权才是正统,曹丕篡权,必须要讨伐,可是现在孙权要称帝,属于大逆不道,应与断绝联盟,并且是起兵讨伐。可是按当时蜀国的力量根本不足以再次进行一场大规模的军事战争,而且北方的曹魏越来越强大,当下的局势吴蜀同盟的策略是不能改变的。诸葛亮说服了朝中大臣,并且派使臣去东吴对孙权称帝表示祝贺。这样蜀汉的外部政治环境暂时可以得到稳定,诸葛亮可以集中精力去解决南中叛乱的问题,云南,四川,贵州以及整个西南部在三国时期都隶属蜀汉政权,统称南中,当地的一些少数民族的豪强总有叛乱的行为。因此蜀汉面临的危机是非常大的,北方有曹魏,南方有南中少数民族豪强叛乱,蜀汉夹在中间两面受敌。面对这样的危机,诸葛亮亲自讨伐南方的叛乱,南方叛乱的首领叫孟获,在讨伐战争中,诸葛亮七擒孟获,七纵孟获,让孟获输的心服口服,从此南人没有再反,只用了从春到秋一年不到的时间就平定了南方的叛乱。此后,一些蜀汉的官员被诸葛亮派到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当时先进的农耕技术,教南中人民怎么耕种,盖房子,种水稻等等先进农业文明,改变了这里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

内政改革:选拔人才德才兼备,注重以法治国,儒法结合。

内政人才:张裔,蒋琬,费祎,董允,王连,陈震,秦宓等等。

在内政上,诸葛亮亲自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法典《蜀科》,以法治蜀。

诸葛亮提出的法治三个层次:1.百姓怨声载道,沸反盈天,是法治的最低层次。2.百姓道路以目,敢怒不敢言,这是法治的中间层次。3.百姓口无怨言,依法守法,这是法治的最高层次。

第二篇:经济治理

在诸葛亮的治理下,蜀汉政通人和,官员廉洁,蜀国开始呈现一派崭新的气象。在政治治理到达稳定和谐的状态下,诸葛亮开始大刀阔斧的进行经济的改革。

主要有农业,井盐,铁,蜀锦。

农业:

在古代发展经济主要是发展农业,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小农经济为主要发展的国家。而发展农业首要就是水利,早在秦国时期,李冰父子就是在巴蜀地区开凿建设了都江堰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主要是将农业所需要改的水量源源不断地送往成都平原。在诸葛亮治理蜀汉期间,专门派了一千多的士兵保护和维护都江堰,保证了都江堰最大化发挥了其重要的作用,也保证了农业的繁荣丰收。

井盐:

井盐是巴蜀地区最只要的物产之一,诸葛亮强化了井盐的官卖政策,增加了井盐的数量,改进了生产井盐的生产技术,蜀地盐井遍地开发,盐成为了蜀地重要物产之一。因此,盐税也成为了蜀汉经济的重要来源之一。

铁:

冶金业在诸葛亮的治理下,也得到了大力发展,冶炼铁不仅仅是制造工具,更多的可以制造农具,他促进了铁器的运用和推广。从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蜀锦:

巴蜀之地,自古就有养蚕造丝的传统,蜀地产的蚕丝织成的锦,工艺精湛,质地坚韧,色彩美丽。从诸葛亮开始,蜀锦的生产开始成为了规模化的国家行为。因此,蜀锦成为了蜀汉出口的重要产品,甚至远销国外到中东,巴基斯坦等地,成为了蜀汉重要的经济保障。

所以成都的别名也叫锦里。经过以上几个方面做好后,可以说当时蜀国是富国安民,蜀中大治,也为军事北伐行动提供了经济物质保障。

第三篇:诸葛亮北伐

在说北伐之前,首先阐明下蜀汉的军队数量是大约有十万人,是蜀国总人口的大约十分之一,曹魏的军队数量是40万左右,也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也就说是蜀汉的四倍,人口就在四倍左右。按说,三国以少胜多的战例也不在少数,有名的就是官渡之战,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奠定三分天下。但是从诸葛亮的几次北伐来说,均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这其中奥妙在何处?

诸葛亮北伐的路线军事概况如下图所示,图中的绿色三角部分就是秦岭(有时间笔者一定要亲自实地考察一下,假装一下秦汉之人),这秦岭也就是两方的交界线,线以北就是曹魏的关中(就是长安,洛阳一带),线以南就是蜀汉的汉中,汉中到关中的图1中有四条道,从东到西依次是子午道,骆谷道,褒斜道,陈仓故道,这其中前面三条道路崎岖艰险,但是路程短。西边的第四条陈仓故道道路相对平缓,但是路程比较长且绕弯。当前汉高祖刘邦就是用韩信的谋略从陈仓故道打到关中的,也就是著名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典故(以前整天暗度陈仓,却不知是何背景,现在终于知道了,涨知识了)。除了图1中的四条道,还有图2中的祁山道,这里的祁山道就是诸葛亮北伐出兵选择的到,具体在下文的北伐中详细说明。第一次详细说明诸葛亮的北伐,即喜又悲,喜从何来?悲又从何来?“喜”是诸葛丞相北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就中华“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大儒文化。“悲”是北伐后期已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不得天时,真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笔者认为这跟孔子讲的“尽人事听天命”还是有所区别。下面就来了解一下诸葛丞相的五次北伐(三国演义中说的六出祁山,当然这只是演义),其中四次是诸葛亮主动北伐,一次是防御性反攻战斗。重点还是诸葛亮的四次主攻北伐战争。

不同视角再读诸葛亮《隆中对》

图1

不同视角再读诸葛亮《隆中对》

图2

第一次北伐:

公元227年,诸葛亮率领大军北上到汉中,在汉中建立的北伐的大本营,上面说过,要从汉中打进关中,必须要穿过秦岭,按诸葛亮谨慎用兵的性格,选择了一条最稳妥的祁山道,比刘邦走陈仓故道还要谨慎。公元228年,在汉中的蜀国大军在诸葛亮的带领下攻取了祁山,祁山在今天的甘肃省祁山堡,一出祁山处于军事上谨慎用兵的考虑,祁山离曹魏的长安距离最远,直线距离达700里,在此出兵,可避免曹魏重兵的直面对抗,夺取此地后,可居高临下抗衡关中长安,最后攻取关中。表面上,总体战略貌似没什么问题,可是在大将选择上出现了差池,选了马谡为前锋,前往驻守军事要地街亭,马谡谈兵功夫了得,可无前线实战经验,马谡到达街亭后不听诸葛亮在平地上安札营地,选择了在山上扎营,结果被曹魏的大将张郃围山,切断水源,马谡被打败。前方重要一关失败,立马整个战局逆转,导致了第一次北伐的失败。也就后来有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典故。

第二次北伐:

在出战受挫的当年冬天,诸葛亮把主攻的方向改在陈仓故道,陈仓就是现在宝鸡市的东面,驻守陈仓的曹魏守将郝昭,郝昭是一位老将,早在诸葛亮进攻陈仓前,就把陈仓城修建的固落金汤,等到诸葛亮率领数万大军来到陈仓时,各种攻城的手段全部都用上了,就是攻不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曹魏的支援大军从长安方向发兵来救,此时蜀汉大军的军粮也快用完了,最终又撤回了汉中,未能取得预想的成功。

第三次北伐:

此次北伐是在第一次北伐后的三年,公元231年,这次的主攻方向又回到了当初的祁山,此次出征,诸葛亮发明的木牛出现了,木牛主要作用的就是用来你装粮食的。这次的调整,并未取得预想的效果,因为曹魏中一个重要人物出山了,曹魏关中的大将军换成了司马懿,司马懿这老贼老谋深算,跟之前的曹真总司令不一样,采取了不直接对抗的战略,司马懿大军出动,但是坚守不出。司马老贼跟诸葛亮比粮食,知道蜀汉大军北伐远征,不能持久,一久就粮食就少,自然就退兵。最后,诸葛亮被迫退军。

第四次北伐: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已感岁月不足,笔者认为,诸葛亮已完全体现出了死而后已的精神,可能已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但还是要努力为之。这一次,诸葛亮进行了冒险一搏的策略,把主攻方向选取了穿越秦岭最近的褒斜道上,此到相当崎岖艰难。因此,为了这次北伐,诸葛亮在汉中准备了充足的军粮,修建了栈道,最后大军从褒斜道打了出去。打到五丈原的地方,准备长期在这驻扎,屯田产粮,攻取关中。可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诸葛亮最终病死在了五丈原,终年54岁。正所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除了感慨,使笔者想起了南阳隐士水镜先生司马徽说的一句话“卧龙(诸葛亮)虽得其主(刘备),不得时也”。

结束语

在即将结束之际,第三篇提到诸葛亮的几次北伐来说,均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这其中奥妙在何处?纵观诸葛亮的北伐,不管曹魏的守将是谁,都不会北伐成功,而刘邦当年用韩信之谋,暗度陈仓一下就成功,灭了三秦,夺取了关中,最终跟项羽对抗争夺天下,这其中的玄妙在什么地方呢?笔者认为是否可以从诸葛亮与刘备的《隆中对》和韩信与刘邦的《汉中对》中找打答案呢?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讲:“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隆中对》实现了三分天下,《汉中对》实现了一统天下。在人们经常所说的“天时、地利、人和”中,确立三分天下的格局时,蜀汉在这三者中占据了哪一个呢,在未形成三国鼎足之势时,刘备集团占据了人和,三足鼎立之势形成到一统天下,非人谋,天时占主导,形势比人强。笔者再读《隆中对》,感受到的是“人和”,再读《汉中对》,感受到的是“天时”,因此笔者认为,人和实现了三分天下,天时实现了一统天下。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可以拜读一下韩信的《汉中对》以及诸葛亮的《隆中对》,虽《隆中对》家喻户晓,大抵因《三国演义》之功。若有心得,笔者愿悉心学习。最后,对于蜀汉在三国时的局势,笔者用八个字来总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卧龙先生已聊完,中华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文化似溪水延绵,冥思下篇什么,未完待续…

笔者:江南小将

附《隆中对》原文和三国鼎立图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不同视角再读诸葛亮《隆中对》

三国鼎立图

相关阅读

  • 不同视角再读诸葛亮《隆中对》

  • 成语词句网文章阅读
  • 隆中对原文及翻译,项羽灭了大秦后,自称为西楚霸王,引领各路诸侯,把刘邦分为汉中王,让其迁往汉中巴蜀地区,让其远离中原地带无法与其争夺天下。
  • “羽扇纶巾” 周瑜

  • 成语词句网诗词赏析
  • 羽扇纶巾,“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三国时期,这是时尚,为的就是那份潇洒从容,羊祜这么穿,蒋干也这么穿。
关键词不能为空

诗词赏析_佳句赏析_文章阅读_美文欣赏_成语词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