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句网欢迎您的到来
您的位置:成语词句网 > 诗词赏析 > 南宋名将虞允文的故事 虞允文为何能以少胜多大败金军?

南宋名将虞允文的故事 虞允文为何能以少胜多大败金军?

作者:成语词句网日期:

返回目录:诗词赏析

虞允文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抗金将领,生于公元1110年,去世于公元1174年,为隆州仁寿人氏。

南宋名将虞允文的故事 虞允文为何能以少胜多大败金军?

虞允文小的时候非常的聪明,展现了常人不能相比的智慧,相传他七岁的时候就已经能写文章了。虞允文出生于官宦之家,后来因为父亲在朝为官,因而进入仕途。后来他的母亲去世,想到父亲身体不好,孑然一身,出于孝道,他七年未曾调任。

绍兴七年,虞允文高中进士,被命为通判彭州,权知黎州、渠州。初时因为秦桧当政,虞允文等一干四川学子接未得重用。秦桧去世之后,受中书舍人赵逵推荐,就任秘书丞,官至礼部郎官、中书舍人、直学士院。

绍兴三十一年,金军在完颜亮的带领下,越过淮河,逼迫长江。宋金两军交战,宋军一路溃败,金军因而南下如入无人之地。当时虞允文为督视江淮军马府参谋军事,当时宋军的督军主帅未曾赶到,宋军因而人心涣散,形势危急,因此亲往督师。

虞允文鼓励宋军,将士兵团结起来,奋勇抗敌,最终以1。8万的兵力战胜15万的金军,赢得了战争的胜利。这次以少胜多的战役,就是闻名后世的“采石大捷”。

金军在采石矶吃了大亏,因而移兵扬州,虞允文又赶赴镇江府阻截。这次大战宋军再次取得胜利,后来完颜亮被部下杀死之后,金军退兵,与宋朝议和。虞允文因此立下大功,在南宋朝野上下获得极高声誉。

绍兴三十二年,虞允文为川陕宣谕使。这个时候虞允文开始与大将吴璘商议收复中原的大业,希望通过北伐,收复失地。然而当时的南宋朝廷,贪图享乐,不想北上,只想在南边偏安一隅,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后来四川名将吴璘死,虞允文接替他出任四川宣抚使兼知枢密院事,积极整顿正规军和民兵,减缩军费开支。这个时候的虞允文实际上并没有放弃与金军对抗的决定吗,后来他任少保、武安军节度使、四川宣抚使职务,封为“雍国公”,在四川总理军政事务。他到任的一年时间里,积极计划从四川出师北伐,期望光复中原之心昭然若揭。

虞允文以文入武,不忘国耻,积极备战,然而可惜的是他尽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思考着北伐之事,最终却未能成行。在四川处理军政事务,计划被罚之时,因为长期的劳累,虞允文积劳成疾,病倒在床,最终与淳熙元年病卒,享年64岁,后被追赠太傅,上谥号忠肃。

争鸣之时,荀子与孟子曾经就“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善”进行过争论。荀子坚持“人性本恶”,也就是说人从出生之时便是“恶”的,随着时间的增长,通过教育学习,转而为善。孟子则坚持“人性本善”论,人还在婴儿之时是最善良的,只是慢慢长大之后,接触到了一些社会黑暗的方面,或者其个人心理发生变化,慢慢的变成了一个坏人。

无论是“本恶论”还是“本善论”,两者之间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人性是有善恶之分的,而且他们之间有一个转化的过程。观一个人是善是恶,最好的时机便是在乱世。在社会最为动荡黑暗之时,人们往往会展现出最本质的一面。在这个时候,你会看到许多与他本人定性不同的一面。街市里的混混,也许会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而与敌人奋勇厮杀,乃至付出自己的生命。而端坐庙堂高高在上,满嘴之乎者也,圣人言论的“儒士”,则会选择向敌人投降。

宋朝从建国之时起,就不断与北方的游牧国家作斗争。从辽国到西夏到金国,再到元朝。期间有许多大臣选择了向敌国投降,特别是在南宋之时投降数量最多。投降的人在外国处在一个很尴尬的位置,所以为了融入进那个圈子里,在调转矛头对准自己的国家之后,他们往往厮杀的更狠。当然对于士子阶级里的人也不能一言以概之,还是有许多大臣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殚精竭虑,废寝忘食,豁出性命的。本文的主角虞允文便是这样一个人,他为了北伐中原,收复失地,最后积劳成疾,遗憾去世。

南宋名将虞允文的故事 虞允文为何能以少胜多大败金军?

虞允文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不聪明他也不可能做到后来四川武安军节度使、四川宣抚使的职位,并且受封国公。然而需要强调的是他幼时便很聪慧,七岁的时候就已经能拿起毛笔作文了,应当算是一个天才式的人物。

虞允文是一个有勇有谋之人,文武双全。他是文科进士出身,但是却以文入武,能有效的统领士兵,获取战斗的胜利。他胆量过人,办事情刚勇果断,很是让人钦佩。

当初金军大将完颜亮领兵南侵,希望横渡长江,一举将南宋吞食。宋金两军即将交战,然而当时位于采石矶的宋军,却因为主帅未到而军心不稳,形势堪忧。虞允文当时任督视江淮军马府参谋军事,被朝廷采石矶犒师。虞允文见军中人心惶惶,当即亲自督师。

虞允文不是傻瓜,他非常明白被金军打残了的宋军的心理。在主帅不在的时候,面对的还是金国的虎狼之师,这场战斗绝对会失败。既然注定了失败,又该怎么打呢?虞允文将将士们团结在一起,鼓励他们,让他们认识到就算现在可以退缩,那么将来被逼到绝境的时候,又该往哪儿退呢?国家危难之际,作为士兵的他们不誓死奋战,那么家乡的父老乡亲,亲族姐妹,妻子儿女遭受到的只能是被金国奴役的结果。

虞允文说:“若金军成功渡江,你们又能逃往哪里?现在我军控制着大江,若凭藉长江天险,为何不能于死里求生?何况朝廷养兵三十年,为什么诸位不能与敌血战以报效国家?”他晓之大义,同时也让将士们看到胜利的希望。

在虞允文的一番鼓舞之下,将士们团结在一起,终于成功将金军阻击在长江以北。不说其他,只说这一点,在看见虞允文胆气的同时,也让人看见了他在军事方面,至少在人心的掌控上的才能。

虞允文与岳飞都是南宋以挥师北伐,收复中原为人生志向的人物。将这两个人物放在一起,许多人都说没得比,毕竟岳飞在后世的名声太过响亮了,可以说他是南宋时期最出名的一位将领。然而岳飞的家喻户晓,毕竟有悲剧性戏剧性结局在里面的原因。我们并不能就凭此说二者无法相比,至少在小编看来,虞允文也是一位民族大义在心的人。而且相对于岳飞想要青史留名的功利性,虞允文个人更倾向于无私奉献。他最后虽然因为积劳成疾,北伐之行而未能顺利进行,但是却无法抹去,在世之时为倾颓的南宋所作的贡献。

虞允文是南宋时期著名将领,一生以抗击金军为己任,最后为国家殚精竭虑,积劳成疾而死。虞允文幼时聪慧,后蒙父荫入官,凭借自己的才能高中进士,成为皇帝倚重的大臣。他原本是文官入道,后以文入武,通过采石大捷奠定在军方和民间的威名。在民间流传的有关虞允文的故事中,其中“书生退敌”这个故事,最为人所知而兼具传奇色彩。

宋金在绍兴和议之后,将近二十多年没有发动过战阵,算是一个比较安定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之中,金朝统治集团内部发生内讧,完颜亮将金熙宗杀死,并自立为帝,史称海陵王。完颜亮是一个野心勃勃的统治者,刚刚坐稳位置,他便打起了南下,一举灭掉宋朝的心思。

为了顺利的实现自己吞掉宋朝的野心,上朝的时候,他便对自己的臣子说。昨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在梦里我上了天宫。天宫里的天帝对我说,宋朝无道,让我去讨伐宋朝。臣子们一听,都认为这是一个好兆头,连连祝贺,纷纷赞成讨伐宋朝之事。就这样,完颜亮将讨伐宋朝之时定下来。

南宋名将虞允文的故事 虞允文为何能以少胜多大败金军?

完颜亮准备南下的消息传到临安,有远见的官员都在朝堂上说需得早做准备,不然等完颜亮打来怕是无法抵抗。然而当时的宋高宗和一批投降派大臣则沉浸于偏居一隅,醉生梦死,纸醉金迷的生活。习惯了二十多年的安定,让他们不仅没有思考收复北地之事,甚至就连预防金军南下的想法都没有。宋高宗甚至还在朝廷朝堂上大声呵斥,让那些建议做准备的官员不要造谣生事。

在战争爆发之前,金军派使臣施宜生到临安,由大臣张焘接待。张焘想知道金军那边具体是怎么情况,便暗中向施宜生打听。那施宜生原也是宋朝官员,也想将此事告知,但是碍于旁边还有金人,不好明说。便暗示说:“今天北风可刮得厉害啊”!又拿起几案上的笔说:“笔来,笔来!”笔来通必来,张焘一听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了。连忙将此事告知给高宗皇帝,但是高宗皇帝却当做耳旁风而置之不理。

公元1161年,完颜亮大举入侵南宋。因为朝廷为作充分准备,各地将帅又多为贪生怕死之辈,往往听到金军即将到来的消息,便直接退走。竟就这样,让完颜亮一路如入无人之地,来到了长江边。

完颜亮准备让大军从采石矶渡江而过,直抵临安。当时采石矶宋军主帅未在,军心不稳,恐难有抵挡之意。虞允文到了江边,只见宋军兵士三三两两垂头丧气地坐在路旁,把马鞍和盔甲丢在一边。 这一现象让虞允文很是震惊,这不是等死吗?一问才知道,原来主将都未到。虞允文当时的职责实际上只是犒师,没有必要掺合进战斗中。但是他深知等主将来到是等不及了,于是便亲自督师。他先是鼓励将士,说朝廷养君那么多年,在退无可退的情况下,只有誓死抵抗。今日立功者,来日必定论功行赏。后又亲自布置战略,把江面的宋军船只分为五队,一队在江中,两队停泊在东西两侧岸边,另外两队隐蔽在港汊里作后备队。就这样,最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采石矶大捷之后,虞允文预感到完颜亮很有可能为移军扬州,从扬州渡江。又快马加鞭的赶到扬州,把战船分为两队,一队开到上游,一队留在渡口。到第二天天蒙蒙亮的时候,完颜亮果然又派金军渡江,虞允文指挥两队战船夹击,就这样再一次阻击了金军。

在主将未在,甚至许多武将退缩之时,虞允文这个书生站了出来,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扛起了保卫国家的责任,令人钦佩。

完颜亮一连几次被虞允文阻击与长江以北,未能取得胜利。这其中虞允文自身的才能不可忽视,除了此点之外,实际上还另有原因,让完颜亮不能获得战争的胜利。

完颜亮南侵没有得到金朝统治区各族人民的支持,不久强渡瓜洲时为部将完颜元宜所弑就是证明。完颜亮此人丝毫不得人心,所以尽管发动了此次南下战争,但是金军许多人实际上并未尽全力为其效力。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诗词赏析_佳句赏析_文章阅读_美文欣赏_成语词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