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句网欢迎您的到来
您的位置:成语词句网 > 文章阅读 > “明史案”、“丹阳教案”与金庸家族

“明史案”、“丹阳教案”与金庸家族

作者:成语词句网日期:

返回目录:文章阅读

“明史案”、“丹阳教案”与金庸家族

浙江自古人杰地灵,在上世纪初期,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出自浙江者数不胜数。而且浙江很多地名都颇具人文气息,令人神往。

先介绍两位浙江的著名人物,一位是蒋百里。蒋百里是浙江海宁硖石镇人,清末秀才、民国时期著名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曾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后又留学德国,回国先后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及代理陆军大学校长,号称国民党将领中的第一人,其女蒋英嫁给了钱学森。

另一位是徐志摩。徐志摩也是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徐章垿,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等。一首《再别康桥》声名大噪,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与陆小曼的情事当年轰动一时,徐后来乘一架名为“济南”号的邮政专机赶往北平时因飞机失事坠于济南开山。

这两位与著名作家金庸先生都是比较近的亲戚关系。很多人都知道金庸先生是浙江海宁人,实则他的祖籍是江西婺源,本名查(zha,扎音)良镛,金庸乃是他名字最后一个字拆开而来。查家在海宁袁花镇,与硖石相距不远,也是为当地名门望族。康熙年间,以查慎行为首叔侄七人同任翰林,有“一门七进士,叔侄两翰林”之说。康熙帝曾给查家题联:“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还亲自书写匾额“嘉瑞堂”赐与查家。

据记载查氏源出姬姓,为周公长子伯禽之后姬(查)延之后。

据查继佐《罪惟录·自序》,查氏原系姬姓,鲁侯伯禽之苗裔。“周惠王时(公元前676-653年在位)封姬延于查,子爵。后以地为氏。”(《新安统宗世谱》)〔清〕查克敏说:“吾查之先,以地为氏。下迄唐宋而族大于新安,后之分迁各派咸以新安为宗,则《新安统谱》之原始即为迁派之原始矣。但中间有休(宁)、婺(源)分支,而我海宁又分支下之迁支。”(《海宁查氏族谱·查克敏按》)。

元至正十七年(1357)查瑜因避兵乱从江西婺源迁居海宁袁花。查瑜(1325—1385),又名均宝。元至正十七年(1357),查瑜自婺源迁居嘉兴,再迁至海宁袁花里,定居于龙山东面的古朴桥,后世因查氏名头大,故称查家桥。

查氏自婺源迁出后,子孙散居杭嘉两地,但以海宁为最多,因海宁查氏所居龙山,谱称龙山查氏。龙山查氏起初以耕读医术称誉乡里,后来逐渐科举荣身贵显起来,而且人才辈出。作为一个姓氏,海宁有乡谚道尽这个家族的不凡:“查祝许董周,陈杨在后头。”查姓后面的这几个姓氏,也是海宁赫赫有名的大族。但在海宁人眼里,查姓则是第一位的。

据赖惠敏先生的《明清海宁查陈两家庭人口的研究》所记载:“查氏获得生员(秀才)资格人数为八百余人,考取进士、举人、贡生者共一百三十三人。”

民国时期《海宁州志稿》所载:明代查氏以进士及第者有六人,即查焕、查约、查秉彝、查志立、查志隆、查允元;其中查焕考中明孝宗弘治三年(1490)庚戍科进士,官至山东布政司参议,是查氏荣登金榜的第一人。

有清一代查氏科甲尤盛。据记载考中进士者有十五人,即查培继、查升、查嗣韩、查克建、查嗣砰、查慎行、查嗣殉、查洪、查嗣庭、查云标、查祥、查虞昌、查元像、查莹、查文清。

其中仅康熙一朝,查氏一家进士及第者就有十人(查嗣韩、查升、查克建、查嗣媒、查嗣殉、查慎行、查洪、查嗣庭、查云标、查祥)。

康雍乾三朝,查家在翰林院任职的先后有查嗣韩、查嗣蹂、查慎行、查嗣庭、查祥等。“一门十进士”与“兄弟三翰林”,海内荣之。尤其是查升,以人品高尚和书法超群,深受康熙帝的器重,入值南书房达三十八年之久。康熙帝曾亲笔书写“嘉瑞堂”匾额赐予袁花查氏宗祠,又先后书写“澹远堂”和“敬业堂”匾额分别赐予查升与查慎行。

查嗣琏(慎行)、查嗣瑮兄弟,均以诗名世,尤其是查慎行,是著名史学家黄宗羲弟子,清代著名诗人,平生作诗不下万首,经他亲自删定的就有四千六百多首。查慎行有《敬业堂诗集》《敬业堂文集》传世。

金庸小说《鹿鼎记》的楔子一章,就写了顾炎武、黄宗羲等人在小船上密谈,说到当年轰动全国的“明史案”,其中牵涉到伊璜先生查继佐。

查继佐,本名继佑,因应县试时误写,遂沿用。现在大量有笔记和史料认为查继佐是《明史》案首要检举者。

另外有传言查继佐曾救助微时的吴六奇,吴因此在《明史》案报恩营救查。这个传说影响很大,以至于蒲松龄《聊斋》都有记载。金庸在《鹿鼎记》中也是采用了此说法。

但是据考证,真实情况却并非如此。在《查继佐年谱》里,查继佐自己也否认有此事,并说:“葛如,方布衣野走,世传余有一饭之恩,怀之而思报。其实无是也。是则公在时已传其事,故公为之辨。”

乾隆时诗论家吴骞在《拜经楼诗话》中也认为此传闻不可靠,可见此事当存疑,但他是“明史案”检举者基本清楚。

查继佐即金庸先生之伯太公。

“明史案”、“丹阳教案”与金庸家族

考中光绪十二年(1886)丙戌科进士的查文清,是查氏荣登金榜的最后一人,曾任江苏丹阳知县,他也是金庸的祖父。

他还是历史上一个重要事件“丹阳教案”的当事人。查文清任江苏丹阳知县的第二年,即1891年4月25日,因丹阳百姓发现教会林地埋葬儿童尸首七十余具,育婴堂内也无一活婴,群情激愤,放火烧毁了县城天主教堂,史称“丹阳教案”。

丹阳一事也激起了邻县无锡、金匮、阳湖、江阴、如皋等地民众的愤怒,烧教堂、反洋教、驱教士的呼声日趋高涨。后来“丹阳教案”与这些反洋教的活动并称为“辛卯教案”,轰动全国、震惊清廷,也惊动了以英、法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列强。在外国列强的压力下,清廷迅速派兵弹压。

查文清是一位极具爱民之心的官员,他亲眼目睹了传教士的暴行,面对重重压力,毫不以自己进退为顾忌。在与前来查案的镇江知府王仁堪一起踏勘现场时,面对“纵横交错于地,或剜其目,或断其肢,至惨酷无人理”的童尸乱葬地,连王仁堪发出了“此其罪岂专在市民耶!”的感慨,二人俱心痛不已,后竟相对痛哭流涕不止。

二人从现场返县衙研究如何处理案子时犯了难,当时邻县已抓捕了烧毁教堂的民众,但丹阳却未抓捕任何人。丹阳县民也看到了查文清的难处,有感于他平素爱民如子,已有两人自愿出头领罪。

在如何处置这两人的问题上,他向王仁堪请商。王仁堪说:“你我就处置此事的看法各写一字,看能否一致。”于是查、王二人手蘸茶水,各在桌上写了一个字。只见桌上查写的是“放”、王写的是“走”,竟不谋而合。随后二人约定“力为民请命、不济则以官殉”。当夜,查即将“自愿出头领罪”的二位义士从牢中放出,并嘱咐他们当夜即远走高飞,另有参与其事的三十多人(户)也都在第二天一一通知让他们外出躲避,他则扛下了“纵逸”的罪名。

然后查文清坚持“事起仓促,犯无主名,无从着追”,当时朝中有正义感官员也纷纷向朝廷申明此案的缘由、冤屈。如四品给事中洪品良在当年8月向朝廷奏折中写道“丹阳教案始兴┄┄起获尸骸七十余具,血肉淋漓,惨不忍言,以故民咸抱愤、祸由教堂自取”;王仁堪奏报上更有“名为天主堂,不应有死孩骨;即兼育婴局,不应无活婴儿”,认为教堂被焚“祸由自召”。

当时的两江总督刘坤一也是一位处事比较公道的大吏,但此案关系甚大,他一连撤了五个知县的职。但他“虽有霹雳手段,却也菩萨心肠”。他也钦佩查文清的为人,于是只做出了“甄别参革”。

但查文清处理完“丹阳教案”后即辞官返乡(返乡时,他将被当地豪绅陷害并关押在牢中的和生悄悄带回了海宁老家,和生直到抗战时才病故。金庸把这件事为原型写了《连城诀》。金庸先生在小说《连城诀》后记中说“我祖父查沧珊公做知县有成绩,加了同知衔,不久就发生了著名的‘丹阳教案’”)。查文清回老家后平时作诗自娱,也做了很多公益事业。他将查家行医资料汇编成《查氏医案》,还完成了《海宁查氏族谱续编》(另据金庸先生说是其祖父在此期间编了一部《海宁查氏诗钞》但可惜都未刻印便离世)。

丹阳百姓对查文清十分感恩。当时朝廷因“辛卯教案”对二十一位百姓判了刑,但在事原发地丹阳却无一人逮捕判刑。查文清去世后,当时经他指点出逃的三十七户人家及丹阳几十位士绅一起来海宁祭奠。到袁花后,打听清楚去查家的路后,三十七户人家三步一磕头,一直跪拜至查家。

后又见坟地狭小,丹阳士绅和三十七户人家共同出资购下了坟周围六十亩土地赠给查家,以示谢恩。更有一位受恩于查文清的案件参与者竟留下遗嘱:凡我子孙,生男者到查家为奴;生女者,到查家为妻、妾,如不纳,为婢;如不用,才可另谋职业。

据说,金庸哥哥查良铿先生的夫人即是这户人家的孙女。

金庸先生即是海宁查氏第22代孙。

“明史案”、“丹阳教案”与金庸家族

按照族谱记载,金庸先生世太公査慎行、叔太公査嗣庭、伯太公査继佐、世叔公査昇、祖父查文清、父亲査枢卿、母亲徐禄。

金庸母亲徐禄便是徐志摩的堂姑妈,金庸即是徐志摩表弟。金庸在接受采访时曾说,徐志摩去世早,和他接触不多,小时候,金庸跟母亲回徐家,见过这位才华横溢的表哥。当时徐志摩已从英国留学回来,在剑桥大学写的《再别康桥》一诗已脍炙人口。

金庸的堂姐查良敏嫁给了琼瑶(陈喆)的三舅袁行云,算起来琼瑶算是其表外甥女。钱学森的岳父蒋百里的原配夫人查品珍和金庸是同宗姑侄,所以蒋英是金庸的表姐,还有一个表哥蒋复骢。著名的古建筑“纠偏大师”曹时中则是金庸的妹夫,已过世的德云社演员张文良本名叫查良燮,则是金庸的亲叔伯兄弟。

近代海宁查氏名人还有台湾司法部长查良钊,香港实业家查济民等人。

另外九叶派代表诗人、翻译家诗人穆旦(查良铮)则是其堂兄。由于金庸生于海宁,而穆旦出生于天津。据说两人终生未曾谋面。

金庸先生则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年衢州中学毕业后考入重庆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后因故被退学后在中央图书馆挂职,得以阅读大量书籍,为日后写作积累了大量素材。

抗战胜利后做记者,后来加入大公报。

1950年新中国建立初期,金庸先生还曾赴北京到外交部求职未果,后重入《大公报》。

我们或许少了一位外交家,但在文学史和历史上多了一位大师。

人生得与失,焉知不是失与得。

相关阅读

  • 笔墨诗抄 | 查慎行《舟夜书所见》

  • 成语词句网诗词赏析
  • 舟夜书所见,点击文章顶部“诗词文学”加关注,将您撰抄的作品或句子发照片给我,有机会入选下期『笔墨诗抄』『 笔墨诗抄 | 第114期 』撰抄人:蓮燈撰抄作品:查慎行《舟夜书所见
  • 舟夜书所见 (查慎行)

  • 成语词句网诗词赏析
  • 舟夜书所见,译文漆黑之夜不见月亮,只见那渔船上的灯光,孤独的灯光在茫茫的夜色中,象萤火虫一样发出一点微亮。微风阵阵,河水泛起层层波浪,渔灯微光在水面上散开,河面好象
关键词不能为空

诗词赏析_佳句赏析_文章阅读_美文欣赏_成语词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