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句网欢迎您的到来
您的位置:成语词句网 > 文章阅读 > 114 中国道教(第三卷)第六编 神仙谱系 三清 四御 五老君

114 中国道教(第三卷)第六编 神仙谱系 三清 四御 五老君

作者:成语词句网日期:

返回目录:文章阅读

第六编 神仙谱系

114 中国道教(第三卷)第六编 神仙谱系 三清 四御 五老君

概述 三清 四御

五老君 五星七曜星君 北斗七星君

四灵二十八宿 真武大帝 三官大帝

黄帝 西王母 东王公

九天玄女 赤松子 宁封子

广成子 容成公 彭祖

王乔 鬼谷先生 安期生

阴长生 河上公 三茅真君

麻姑 骊山老母 八仙

王灵官 文昌帝君 东岳大帝

酆都大帝 关圣帝君 碧霞元君

城隍 土地 雷神

门神 灶神 财神

瘟神 药王 蚕神

厕神 妈祖 临水夫人

保生大帝 开漳圣王 三山国王

第七编 科仪方术

概述 斋醮 醮坛执事

内外斋 诵经 礼拜

步虚 步罡踏斗 化坛卷帘

分灯 解冤释结 礼三师

散花 进表 灯仪

炼度 施食 经典文检

五供 法器 冠服

守一 内视 存思

存神 行气 胎息

导引 按摩 辟谷

服食 房中术 符箓

咒术 禁术 禹步

雷法 尸解 守庚申

外丹

--------------------------------------------------------------------------------

中国道教 → (第三卷)

概述

---------------------

114 中国道教(第三卷)第六编 神仙谱系 三清 四御 五老君

-----------------------------------------------------------

神仙是道教基本信仰“道”的形象化体现,得道成仙是道士修行的目标和最后归宿。

因此道教历来十分重视神仙的造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传播的需要,吸收和造构的神灵

愈来愈多,有的被淘汰了,有的被保留下来,最后形成一个复杂庞大的体系。研究剖析

这个神仙谱系,是认识道教的重要方面。

一、道教神仙谱系的渊源

道教根植于中国文化土壤中,其崇奉之神灵数量众多,但无一例外地都能从这块土

壤中找到它的源头。归纳起来,不外四端:

第一,对中国古代“天神、地祇、人鬼”信仰的继承和改造。早在战国时,《周礼

·大宗伯》已概括出“天神、地祇、人鬼”的崇拜系统。其天神有昊天上帝、日月星辰、

风伯、雨师;地祇有社稷、五岳、山林川泽,四方百物;人鬼主要为祖先。道教成立时,

供奉神灵的数量不多,并且多与古代宗教的神灵相异,如:太上老君、三官等。东晋以

后,崇奉的神灵虽愈来愈多,但仍不出《周礼》所概括的“天神、地祇、人鬼”的格局。

约出于南朝宋的《洞玄灵宝道学科仪》卷下记载了当时的醮神科仪,略称:凡是学道者,

皆须修学醮神仪节,而醮“有九品(据下文,应为十品——引者注):一者五帝醮,二

者七星醮,三者六甲醮,四者三师醮。此四醮皆请天神。当修馔时,尤须洁净果具,并

令丰新。……又有五者五岳醮,六者三皇醮,七者三一醮,八者河图醮,九者居宅醮,

十者三五醮。此六醮并请地神。当修馔时,尤须洁净果具,并令丰新。”①现在留存的

南北朝部分斋科书,如北周《无上秘要》卷四十八至五十七所辑之“三皇斋”、“涂炭

斋”、“盟真斋”、“三元斋”、“金箓斋”、“黄祇斋”等,其所醮之神,即承古之

“天神、地祇、人鬼”的崇拜而来。如卷五十四“黄祇斋品”有:“谢十方”(指东、

南、西、北、四隅及上、下十方之天尊、天帝、真人),“谢日月星”(指日、月及诸

天星宿大神),“谢五岳”(指东、南、西、北、中五岳神君、灵官),“谢水官”

(指三河四海九江水帝、十三河源河伯河侯)。②可见自南北朝初年以来,道教即按古

之“天神、地祇、人鬼”的格局来创造和礼拜自己的神灵,其中也继承了许多神名,如

四御、玉皇大帝、五老君、五星七曜、北斗七星、四灵二十八宿、真武大帝、雷神及东

岳、城隍、土地等,无不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从中蜕变的痕迹。

第二,对神话传说人物的继承和改造。中国古代有丰富的神话传说。在流传中,有

些神话人物最后变成被人们顶礼膜拜的神灵。道教继承了其中的少部分,有的是基本承

袭,加工甚少;有的在承袭基础上加以改造,使之成为富有道教色彩的神灵。如民俗神

中之大部分属于前者;黄帝、东王公、西王母、九天玄女等仙真属后者。

第三,取材于战国秦汉间流传的神仙人物。如《庄子》所记的广成子、彭祖,《淮

南子》所记的赤诵子,以及《史记》《列仙传》《神仙传》等所载的神仙和方士等。

第四,对谶纬的承袭。两汉纬书在重点神化儒家圣人及儒家经典的同时,又制造了

许多仙话。除有仙山、仙人食白玉膏等描述外,又对一些古代神话人物进行仙化,主要

的有黄帝、西王母、九天玄女等。还给日月五星、北斗、五岳、河渎众神取名、描状貌、

配服饰。这后一点为纬书的开创之举,成为后世道教广泛承袭的对象。

应该指出,道教神仙谱系中的神灵,虽然大部分承袭了中国古代神灵的模式,但也

有一部分为道教所新创,除道书所载名目繁多的诸仙真外,本书所述的三清、三官、酆

都大帝等是其最著者;玉皇大帝可算为半承袭半新创的神灵。尽管如此,道教在新创这

些神灵时,仍然脱离不了传统文化的影响,仍然要汲取中国已有的文化养料。三清尊神

之一的元始天尊的塑造就是具体的例证。元始天尊最早的雏形是元始天王,③首见于南

北朝所出的《元始上真众仙记》。该书云:

“昔二仪未分,……天地日月未具,状如鸡子,混沌玄黄,已有盘古真人,天地之

精,自号元始天王游乎其中。……经四劫,天形如巨盖,……复经四劫,二仪始分,相

去三万六千里。……元始天王在天中心之上,名曰玉京山。”复经二劫,忽生太元玉女。

元始天王与之通气结精,而生扶桑大帝东王公与西王母,再生天皇,天皇生地皇,地皇

生人皇,伏羲、神农等五帝是其后裔云云。④很显然元始天王是天地万物人类的始祖神,

脱胎于盘古神话。盘古神话最早见于三国吴人徐整之《三五历纪》,此书已佚,《太平

御览》卷二引有其中一则文字:“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

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

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

⑤两相对比,模仿之迹,显然可见。其他对三官大帝、酆都大帝、玉皇大帝的塑造,无

不借助于古已有之的神话传说。

二、道教造构神仙谱系的教理依据和基本原则

道教神仙谱系虽然表现出继承传统的明显特色,但是又对所选取的神灵进行必要的

加工,并根据需要新创一些神灵。

其对已有神灵的加工和新神的创造,遵循了共同的教理依据——“道”和“气”,

以及共同的基本原则——“化”。

“道”是道教的最高信仰和教义枢要,也是道教创神的基本依据。不赋予神灵以道

性,无从成其为道教神仙。早期道教在塑造祖神老子时,即谓:“老子者,道也。乃生

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明,观混合之未别,窥

清浊之未分。”⑥视老子为道的体现者和化身。

《老子想尔注》亦云:“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⑦其后,

宋谢守灏集历代各类神仙传记中有关太上老君之事迹,编成《混元圣纪》,其中有云:

“太上老君者,大道之主宰,万教之宗元,出乎太无之先,起乎无极之源,……

终乎无终,穷乎无穷者也。”⑧六朝时,道教各派根据发展的需要,扩大了神灵体

系,在新创最高神三清时,同样运用了“道”的原则。《云笈七签》卷二引《太真科》

曰:“混沌之前,道气未显,于恍莽之中,有无形象天尊,谓无象可察也。……

又经一劫,乃生元始天尊,谓有名有质为万物之初始也。极道之宗元,挺生乎自然,

寿无亿之数,不始不终,永存绵绵,消则为气,息则为人,不无不有,非色非空,居上

境为万天之元,居中境为万化之根,居下境为万帝之尊,无名可宗,强名曰道。”⑨把

道的体现者的角色转由三清承担,盖以为只有道教最高神才能最完美地体现道的神性,

才是道的化身。

最高神之下的众神仙,分别按其位次的高低,拥有相应的道性。总的说来,“尊神”、

“仙真”道性多些,“俗神”道性少些。

“气”是道教塑造神灵的另一教理依据。道教从成立之日起,即受两汉元气说之影

响,十分重视气的作用,认为原始之气生天生地生万物。道书中,“气”与“道”,有

时被视作相异、相关之二物,有时被视作一物,皆具天地本始之意。道教用此概念造神

时,与“道”一样具有十分玄妙的作用。南朝宋时所出的《三天内解经》即用之以写老

子之化生,其卷上曰:“幽冥之中,生乎空洞,空洞之中,生乎太无,太无变化玄气、

元气、始气,三气混沌相因,而化生玄妙玉女。玉女生后,混气凝结,化生老子。……

老子者,老君也。”‘A《云笈七签》又用之以写三清之产生,其卷三《道教三洞宗元》

曰:“原夫道家由肇,起自无先,垂迹应感,生乎妙一,从乎妙一,分为三元,又从三

元变生三气,……三元者,第一混洞太无元,第二赤混太无元,第三冥寂玄通元。从混

洞太无元化生天宝君,从赤混太无元化生灵宝君,从冥寂玄通元化生神宝君。”AC既然

三元变生三气,又化生三位天神,此三位天神自然即为三气所化或为三气之体现者。这

三位天神实即后世所称之三清尊神。故后世有“一气化三清”之说,表明“气”是构造

道教最高神的基本要素。

同样,最高神之下的众神仙,也由“气”所构成。如“玉帝,在道教即三清之化。”

即三清祖气所化,“五老上帝者,五气之根宗,五行之本始也。”AE表明玉皇大帝、

五老君的“气”是直接源自根宗。

用“道”与“气”造构神灵时,道教遵循其“化”的原则,即变化的思想。这是道

教的一大特色。无变化即难以设想人能经过修炼变成长生不死的神仙,人们称由人变仙

者为“羽化登仙”,即指出了化的作用。《太上业报因缘经》借元始天尊之口论其化身

过程,曰:“始有天地龙汉之初,吾号‘无形’,化在玉清境,出大洞真经下世教化,……

延康之时,吾号‘无名’,化在上清境,出洞玄宝经下世教化,……赤明开运,吾号

‘梵形’,化在太清境,出洞神仙经下世教化。”AF三清之下的众神,亦由道或气所化

生。《洞神经》云:

“大道降神,应接一切,或有名无字,有字无姓,或有位号,姓名亦无,各由感致,

参差不同,是谓正神皆道应化。”AG

三、造构神仙与编制神仙谱系的历史进程

造构神仙与编制谱系经历了一个由少到多和由纷杂无序到较有系统的演变过程:

(一)汉魏两晋是道教神仙谱系的初创时期。其早期经典《太平经》既确定神仙、

真人为崇拜对象,又将儒家的圣人、贤人纳入神仙谱系,将它们分为六等:“一为神人,

二为真人,三为仙人,四为道人,五为圣人,六为贤人。”谓“此皆助天治也。神人主

天,真人主地,仙人主风雨,道人主教化吉凶,圣人主治百姓,贤人辅助圣人,理万民

录也,给助六合之不足也。”此时的神仙谱系比较粗疏,呈现初创时期的原始状态。

这时期活动的主要道派五斗米道,除称老子为太上老君,又造构了天、地、水三官,此

外,则不见造构他神。这与当时五斗米道不重视偶像崇拜有关。如张鲁(或云张陵)所

作《老子想尔注》十分强调《老子》道“无名”、“无象”的观点,反对给“道”取姓

名,设状貌,因此,这时期所创神灵是很少的。

(二)南北朝是道教大量造构神仙和进行初步整理的时期。陆修静在改造南天师道

(原五斗米道)时,仍然坚持三张传统,认为“大道虚寂,绝乎状貌。”AI道士祀神的

主要场所“靖室”应该注重“清虚”,“洒扫精肃,常若神居,唯置香炉香灯、章案书

刀而已。”AJ但寇谦之在改造北天师道时,却与此观点完全相反。一方面借太上老君之

名,自立“天师之位”,表示仍尊太上老君为该教教主,另方面,又另造新神,为其神

权张目。除制造太上老君之孙李谱文授予《录图真经》神话外,“又言二仪之间有三十

六天,中有三十六宫,宫有一主。

最高者无极至尊,次曰大至真尊,次天覆地载阴阳真尊,次洪正真尊,……”造

神最多者,是东晋中后期新出现的上清派和灵宝派,它们在南北朝时所撰著的经书中,

另辟蹊径,造构新的至上神,主要有元始天王、元始天尊、太上大道君、太上玉晨大道

君、太上灵宝天尊等,声称上清、灵宝派经书都是这些尊神在天宫中讲说而传于世者。

次于尊神的新神,更是不胜枚举。北周所出道教类书《无上秘要》卷八十三和八十四,

对南北朝时所创神仙作了汇集,中列鬼官七十八,地仙一百三十九,地真二十二,九宫

真仙四十一,太清自然神九十九,太清真仙八十五,太极真仙九十三,共五百五十七名,

天神、地祇、仙真、人鬼,样样俱全。

以上表明,南北朝所造神仙既多且杂,又漫无统序,使信众无所适从,于道教传播

不利。南朝梁道士陶弘景有鉴于此,遂作《真灵位业图》,意欲将此杂乱无章的诸多神

灵,清理出一个较有次序的谱系来。他根据世俗“朝班之品序”和“高卑”原则,将五

百多名天神、地祇、仙真、人鬼,用七个阶次组织排列起来。第一中位(即第一神阶,

下同)以玉清元始天尊为主神,第二中位以玉晨玄皇大道君为主神,第三中位以太极金

阙帝君为主神,第四中位以太清太上老君为主神,……最后第七中位以酆都北阴大帝为

主神。每一中位之下,分列左位、右位、女真位、散位、地仙散位,分别容纳若干天神、

地祇、仙真、人鬼,LC编制出道教史上第一个神谱。

虽然此神谱并未完全系统化,但它将十分庞杂的神仙群纳入七个系列,无疑比原来

的漫无统序前进了一大步,并为后来的神谱编制奠定了基础。

南北朝神谱整理中还有一个各派所奉最高神不一致,需要加以协调的问题。五斗米

道(天师道)、楼观道一直奉太上老君为最高神,而上清派、灵宝派则奉元始天尊、太

上大道君(或称灵宝天尊)为最高神。这种情况也是不利于道教传播的。一些道士乃仿

照佛教的“三身”说,将各派所奉的最高神糅合在一起,组成能共同接受的最高神,此

即后来的三位一体的最高神“三清”。陶弘景的《真灵位业图》即表现了这种倾向。其

第一中位元始天尊之下,所列全为“天帝”、“道君”、“元君”,并无地祇、人鬼;

而第二中位玉晨大道君之下,则纳入了魏华存、许穆、许翙等上清派创始人;第三中位

金阙帝君之下,纳入了徐来勒、葛玄等灵宝派所尊的创始人;第四中位太上老君之下,

纳入了以张陵为代表的天师道创始人。四个中位综合成一个最高神,即可解决各派原有

的矛盾。事实上,这四位主神的名目和突出地位,已经具备了其后“三清”的特征,它

实为“三清”的雏形。因此,《真灵位业图》在道教神谱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

意义。较此稍后的《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日本吉冈义丰《道教经典史论》认

为该书出于六朝末或隋代,最晚在唐初已经问世)在讲造像注意事项时,又特别强调了

元始天尊等三神的崇高地位,其卷二《造像品》云:“造像有六种相,宜按奉行:一者,

先造无上法王元始天尊,太上虚皇玉晨大道(君),高上老子太一天尊;二者造大罗已

下、太清已上三清无量圣真仙相;三者……”认为造头三个神像是第一重要的。此三

神恰好就是后来的三清,由此可见三清尊神在南北朝末或稍后已逐渐形成。但并未最后

完成,因为现存的南北朝塑像及造像记中,只见有单个的元始天尊像或老君像,而无三

清像,宫观中更无三清殿;《隋书·经籍志(四)》在述道教源始时,亦只称元始天

尊,而不称三清。(三)隋唐五代是三清最高神地位最后确立和神仙谱系继续编定时

期。唐代崇奉道教,尊祖老子,封老子为“玄元皇帝”、“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大

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圣祖庙(老子庙)遍及天下。因此,唐代前、中期

道教宫观中,仍只有元始天尊殿或老君殿,而无三清殿。中叶以后,三清殿、三清观之

名始见于记载。徐铉《筠州清江县重修三清观记》载,该观原为纪念吴(猛)、许(逊)

二真君而作,始为草堂道院,“年世弥远,增修益崇。开成(836~840)中,始诏赐号

三清之观。自时厥后,又逾十纪,……建三清之殿,造虚皇之台,设待宾之区,敞饭贤

之室。”三清之名,亦见于唐代道教斋神名单,《茶香室丛钞》卷十四《三清》条云:

“唐杨钜《翰林学士院旧规·道门青词例》云:谨稽首上启:虚无自然元始天尊、太上

道君、太上老君、三清圣众。”杜光庭删定的《道门科范大全集》,在卷一至卷三之

请神名单中,首列“斗极祖师洞真大道元始天尊,斗极宗师洞玄大道太上道君,斗极真

师洞神大道太上老君。”卷四至卷六首列:“虚无自然元始天尊,无极大道太上大道

君,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可见三清尊神的地位在唐代已最后确立了。

与此同时,其余众神的次序也正在编定中。如杜光庭《道门科范大全集》卷一至卷

三,在三清之后所列神灵为:玉皇、紫微大天帝、北斗九星君、三官、五帝、九府四司

诸君、六十甲子本命星君、玄中大法师、三天大法师等;卷四至卷六则列:高上玉皇、

三十六天帝、东华、南极、西灵、北真、玄中大法师、三天大法师、日月九曜、南辰北

斗、三官、五帝、本命星君、东岳司命、名山洞府得道神仙、三界应感一切真灵等。

其余各卷大体类此。

(四)两宋是道教神仙谱系最后编定时期。北宋真宗、徽宗是著名的崇道皇帝,他

们搞了很多降神和天赐的闹剧。为了醮神的需要,曾命令大臣和道士整理道教醮仪,

《宋史·王钦若传》记王钦若曾撰著《列宿万灵朝真图》《罗天大醮仪》等。MC《历世

真仙体道通鉴·林灵蘁传》载林灵素曾“被旨修正一黄箓青醮科仪,编排三界圣位,校

正丹经子书。”MD林灵素所作的“编排三界圣位”的工作,对道教神仙谱系的最后定型

起了重要作用,南宋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编制的黄箓大斋醮神名单即据此改成,其

卷三十九所列三百六十分位神仙名单,按其性质、品第,可分为以下十一个等次:(1)

三清、四御;(2)南极长生大帝、东极救苦天尊、木公道君、金母元君及三十二天帝;

(3)十太一、日月五星、北斗、二十八宿星君;(4)五帝、三官、四圣;(5)历代传

经著名法师;

(6)魔王、神王、仙官;(7)五岳及酆都地府诸神;(8)扶桑大帝及水府诸神;

(9)天枢院、驱邪院雷府等部主宰及诸神;(10)各种功曹、使者、金童、玉女、香官、

吏役等;

(11)城隍、土地及所属神众。ME经过如此整理后,十分庞杂的神仙“队伍”算是

较有系统了。当然道教各科仪书所载神仙系统并不完全统一,但南宋留用光《无上黄箓

大斋立成仪》、宁全真传授之《灵宝领教济度金书》等所载神仙系统,其主要神箓及其

等次皆差别不大,故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所载不失为神仙谱系的代表,是道教神仙

谱系最后编定的标志。

114 中国道教(第三卷)第六编 神仙谱系 三清 四御 五老君

注:

①②④⑧⑨ 《道藏》第24册774页,第25册

198~202页,第3册269页,第17册780页,第22册8页,第28册413页,第22册13页,第3

4册632页,第31册617页,第24册724页,第24册724页,第24册779页,第24册780页,第

25册233~244页,第3册272~281页,第24册747页,第31册759页,766页,761页,768

页,第5册408页,第31册609~616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

版,1988年

③ 较早的一些道书如《真灵位业图》将元始天王与元始天尊分为二神,经过一段

时间的演变后,二者神性合一,只提元始天尊,而不见元始天王之名了

⑤ 《四部丛刊》三编第36册,上海书店,1985年根据1935年商务印书馆原本重印

⑥ 《全汉文》第11册王阜《老子圣母碑》

⑦ 《老子想尔注校证》第1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太平经合校》第289页,中华书局,1960年

《魏书》第8册3052页,中华书局,1974年

参见《道家金石略》第35~45页,第208页,文物出版社,1989年

《隋书》第4册1091~1094页,中华书局,1973年

《笔记小说大观》第34册82页,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年

《宋史》第27册9563页,中华书局,1977年

三清

------------

114 中国道教(第三卷)第六编 神仙谱系 三清 四御 五老君

--------------------------------------------------------------------

《云笈七签》卷六:《三洞并序》云:“三清者,言三清净土无诸染秽,其中宫主,

万绪千端,结气凝云,因机化现,不可穷也。”①据此,“三清”既指天神所居之三处

胜境,即玉清圣境(在清微天)、上清真境(在禹余天)、太清仙境(在大赤天),合

称三清境;又指分别居住在上述三清境的三位至高神,即元始天尊(也称玉清大帝)、

灵宝天尊(也称太上大道君、上清大帝等)、道德天尊(也称太上老君、混元老君、降

生大帝、太清大帝等)。

“三清”之称始于六朝,开始仅指“三清境”。“三清”之作为道教尊神,是伴随

着道教三洞经书说逐步形成的。《道教义枢》卷二云:“但知洞真法天宝君住玉清境,

洞玄法灵宝君住上清境,洞神法神宝君住太清境。故《太上苍元上录经》云:

三清者,玉清、上清、太清也。”《九天生神章经》称:“天宝君者则大洞之尊神。

注曰:‘天宝君玉清元始天尊也。’灵宝君者则洞玄之尊神,注曰:‘灵宝君上清天尊

也。’神宝君者则洞神之尊神,注曰:‘神宝君太清天尊也。’②但此“三宝尊神”开

始并非“三清尊神”,按唐武宗时(841~846)的道教神灵排列,先为元始天尊,太上

大道玉晨君,太上老君(即三清尊神),其后为“玉清大有天宝君,上清妙玄灵宝君,

太清太极神宝君三宝尊神”。③另《业报经》《应化经》并云:“天尊曰:吾以道气,

化育群方,从劫到劫,因时立化。吾以龙汉元年号无形天尊亦名天宝君,化在玉清境,

说洞真经十二部以教天中九圣,大乘之道也。……吾以延康元年号元始天尊亦名灵宝君,

化在上清境,说洞玄经十二部以教天中九真,中乘之道也。……吾以赤明之年号梵形天

尊亦名神宝君,化在太清境,说洞神经十二部以教天中九仙,小乘之道也”。④还有

《元始上真众仙记》称:玄都玉京七宝山,在大罗之上,有上、中、下三宫。上宫是盘

古真人元始天王,太元圣母所治。

中宫太上真人,金阙老君所治。下宫九天真皇,三天真王所治。”这些不同派别的

不同解释,虽有差异,但都促成了“三清尊神”的最终定型。唐《老君圣纪》称:“此

即玉清境元始天尊,位在三十五天之上也,”“此即上清境太上大道君,位在三十四天

之上也,”“太清境太极宫即太上老君,位在三十三天之上也。”⑤南宋金允中在探讨

与总结以上三清、三宝、三洞之间的关系后,认为:“三尊之号在经中只称元始天尊、

太上道君、太上老君;其别号则曰天宝君、灵宝君、神宝君;以三境之名而称之则曰玉

清、上清、太清;以三洞之书而名之则曰洞真、洞玄、洞神。”⑥在“三清尊神”中,

以太上老君出现最早。东汉末五斗米道成立时,即以太上老君为至高神。至东晋上清、

灵宝派出,其《上清》、《灵宝》经中,始相继出现元始天王、元始天尊、太上玉晨大

道君、太上大道君等新的至高神。鉴于各派新出现众多神灵,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

企图予以系统化,其中“三清尊神”的雏形已基本确立。在此前后,诸书在言及三清尊

神时,又有种种不同说法。如说:“道不可无师尊,教不可无宗主,故老君师太上玉晨

大道君焉,大道君即元始天尊之弟子也。”⑦“说经教主元始天尊,抱送玉帝道君(灵

宝)天尊,流演圣教降生(道德)天尊”。⑧“元始乃道中之祖为灵宝祖师,道君乃法

中之祖为宗师,老君乃教中之祖为真师。”⑨若从它们出现之先后为序,先为“老君”,

次为“元始”,后为“道君”。此外,五代闽主供奉“三清”为宝皇大帝、天尊、老君。

元始天尊居“三清尊神”之首,在宫观“三清殿”里居中。其名最早为元始天王,晋

葛洪《枕中书》云:“昔二仪未分,溟涬鸿濛,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状如鸡子,

混沌玄黄,已有盘古真人,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虽然道书中有将元始天王与元

始天尊当作两位尊神,但正如宋代道士宁全真所说,元始天尊者“故称云元始天王者是

也”。《云笈七签》卷一百一,撰列诸尊神传纪,亦首列《元始天王纪》,可见宋时

已当作一位尊神了。南朝梁陶弘景撰《真灵位业图》,共分七个神阶,元始天尊列为第

一神阶的中位,《隋书·经籍志》也载:“道经者云:有元始天尊,生于太元之先,禀

自然之气,冲虚凝远,莫知其极。”道书认为:“玉清元始天尊也,本玄一之气,凝结

至高曰天,上有主宰谓之帝,道居帝之先,故为元始。”唐末道士杜光庭于广明二年

(881)进《三界混元图》于朝,其中叙曰“天尊者极道之宗元,挺生自然,消则为气,

息则为形,不无不有,非色非空,不终不始,永存绵绵。居上境为万天之元,居中境为

万化之根,居下境为万化之尊,无名可宗,强名曰天尊,盖世人尊之如天,仰之则弥高,

攀之则无阶,杳杳冥冥……生万物而不为主宰,御万化而不为言,至尊、至极,故曰天

尊也。”《云笈七签》卷一百一《元始天王纪》云:“元始天王禀天自然之胤,结形

未沌之霞,托体虚生之胎,生乎空洞之际。时玄景未分,天光冥远,浩漫太虚,积七千

余劫,天朗气清,二晖缰络,玄云紫盖映其首,六气之电翼其真……进登金阙,受号玉

清紫虚高上元皇太上大道君……元皇位在玉清,掌括上皇高帝之真。”总之,从两晋到

南北朝时,元始天尊已逐步驾临于太上老君之上,成为道教第一位至高神。

灵宝天尊居“三清尊神”第二位。南北朝时《上清》《灵宝》经相继出现太上玉晨

大道君、太上大道君。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列第二神阶中位,名“上清高圣太上玉

晨玄皇大道君”为万道之主。《云笈七签》卷一百一的《太上道君纪》《上清高圣太上

玉晨大道君纪》所记略同,但又稍有差异。

据《灵宝略纪》称:“太上大道君以开皇元年托胎于西方绿那玉国,寄孕于洪氏之

胞,凝神琼胎之府三千七百年,降诞于其国郁察山浮罗之岳丹玄之阿侧,名曰器度字上

开元,及其长乃启悟道真,期心高道,坐于枯桑之下,精思百日。而元始天尊下降,授

道君灵宝大乘之法十部妙经。……元始乃与道君游履十方,宣布法缘,既毕,然后以法

委付道君,则赐道君太上之号,道君即为广宣经箓,传乎万世。”AF又据《洞渊集》称:

“玉晨道君者,乃大道之化身也。言其有不可以随迎,谓其无复存乎恍惚,所以不有而

有,不无而无,视之无象,听之无声,于妙有妙无之间大道存焉。道君即审道之本,洞

道之元,为道之气,即师事元始天尊,称受道弟子焉。犹是老君禀而师之矣!居上清真

境禹余天中,降金科宝箓、三洞仙经,付经师郁罗翘真人,传教于万国焉!”AG上清、

灵宝派新造作的太上道君,依然以“道”为根,体现了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的思想。

后之灵宝天尊即由太上大道君衍化而来。

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居“三清尊神”的第三位,是道教初期崇奉的至高神。原为

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东汉明帝、章帝之际(58~88),益州太守王阜

作《老子圣母碑》云:“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

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别,窥浊清之未分。”将老子神化为先天地之神

物,并与“道”相等同。顺帝时(126~144)张陵在巴蜀鹤鸣山创立五斗米道,即奉老

子为教主。据传张陵在传教布道时作的《老子想尔注》称:“一者道也。……一在天地

外,入在天地间,但往来人身中耳。……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或

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耳。”首次在道书中出现了太上老君的名号。

至魏晋南北朝,太上老君之名益显。北周武帝建德三年五月“初断佛、道两教,经像悉

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据道书称,当时太上老君曾遣使显灵。时过一月,武

帝即又下诏曰:“至道弘深,混成无际,体包空有,理极幽玄。……今可立通道观于都

城……并宜弘阐,一以贯之。”说明当时已经开始利用太上老君干预朝政了。

至唐,太上老君之威灵更盛。他不仅被奉为李唐王朝的始祖,帮助唐高祖李渊平定

天下,据称当武则天篡夺李唐王朝后,又显灵降世,谓“武后不可革命”,“不得辄

立异姓。

……武后亦终惧此言,不敢立武三思”。因此,天宝年间,玄宗最后为他上“大

圣祖高上金阙玄元天皇大帝”尊号。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八月加号为“太上老君混

元上德皇帝”。

虽然历代帝王和民间传统都奉太上老君为道教始祖,但在道教三清尊神中仍居第三

位。

注: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道藏》第22册32~33页,第6册464~465页,

第9册470页,第22册32~33页,第25册340页,第31册478页,第18册5页,第3册527页,

第30册731页,第30册730页,第6册464~465页,第31册478页,第22册14~15页,第23

册836页,第17册792页,第17册858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

版,1988年

《资治通鉴》第19册9202页,中华书局,1956年

《老子想尔注校证》第1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周书》第1册85页,中华书局,1971年

114 中国道教(第三卷)第六编 神仙谱系 三清 四御 五老君

四御

--------------------------------------------------------------------------------

四御是仅次于三清尊神的主宰天地万物的四位天帝。即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

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和后土皇地祇。

四御中最受崇拜的是玉皇大帝,又称玄穹高上玉皇大帝,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

全称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为道教所奉的总执天道的大神,位

居三清之后的四御之首。

114 中国道教(第三卷)第六编 神仙谱系 三清 四御 五老君

“玉皇”之名,首见于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它在所列神谱第一中位“玉清元始

天尊”之下,列“玉皇道君”,位居右位第十一;又列“高上玉帝”,位居右位第十九。

《三洞珠囊》卷二引南朝陈马枢《道学传》第七云:“陆修静……初至九江,九江王问

道佛缘失同异,先生(指陆修静)答:在佛为留秦,在道为玉皇,斯亦殊途一致耳!”

①留秦即梵文krakucchanda音译拘留秦,一译拘留孙,为部派佛教以后所称过去的七佛

之一,这里将道教的“玉皇”与佛教的“留秦”相类比,表明玉皇在道教神系中的地位

是不低的。《道学传》谓此言出自陆修静之口,是否如此,已难考证,至少证明南朝陈

时道教神系中确有地位不低的玉皇。唐史崇等编《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径称玉皇天

尊是道教最高神元始天尊之别号或三世之一,其《明天尊第二》引《天师请问经》云:

“道为最尊,常在三清,出诸天上,以是义故,故号天尊。或号玉帝,或号高皇,

随顺一切也。”②又引《灵宝斋仪》云:

“过去高上玉皇天尊,未来太极天尊,见(现)在元始天尊。”③又引《宝玄经》

称天尊有十号,“一号自然,二号无极……九号玉皇,十号陛下。”④《云笈七签》亦

有类似说法,其卷三《道教本始部·道教三洞宗元》云:“三代天尊者,过去元始天尊,

见在太上玉皇天尊,未来金阙玉晨天尊。……三代天尊亦有十号,一曰自然,二曰无极,……

九曰玉皇,十曰陛下。”⑤以上说法,皆出于南北朝至唐代。唐诗人李白、杜甫、韦应

物、韩愈、柳宗元、白居易等,亦多有吟咏玉皇之句。如韦应物《学仙二首》诗,其一

云:“昔有道士求神仙,灵真下试心确然。千钧巨石一发悬,卧之石下十三年。存道亡

身一试过,名奏玉皇乃升天。云气冉冉渐不见,留语弟子但精坚”。⑥白居易《梦仙》

云诗:“人有梦仙者,梦身升上清。……

须臾群仙来,相引朝玉京。安期羡门辈,列侍如公卿。仰谒玉皇帝,稽首前致诚,

帝言汝仙才,努力勿自轻。却后十五年,期汝不死庭。再拜受斯言,既寤喜且惊。……”

⑦在诗人们笔下,玉皇大帝是神仙世界的最高神,得道成仙者都须向它朝拜,群仙犹如

世上皇帝之公卿,皆列班随侍其左右。

两宋崇道,对玉帝的尊崇尤甚。宋真宗于大中祥符五年(1012)“十一月丙申,亲

祀玉皇于朝元殿”。⑧七年九月“辛卯,尊上玉皇圣号曰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

皇大天帝”。⑨徽宗于“政和六年(1116)九月朔,复奉玉册、玉宝,上玉帝尊号曰太

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道教亦为之编写经书,制定斋仪。《高上

玉皇本行集经》卷上有玉皇修道证果的故事。略云:古有光严妙乐国王无嗣,其皇后梦

见太上道君抱一婴儿与之,觉而有孕,生为王子。后嗣位有道,复舍国入山修行,历三

千二百劫,始证金仙,顿悟大乘正宗,又经亿劫,始证玉帝。南宋宁全真授、王契真

纂之《上清灵宝大法》曰:“昊天上帝,诸天之帝,仙真之王,圣尊之主。掌万天升降

之权,司群品生成之机。三洞四辅禁经之标格,大梵至妙无为之神威,乃三界万神、三

洞仙真之上帝君也。……以形象言之谓之天,以主宰言之谓之帝,故曰玉真天帝玄穹至

圣玉皇大帝。”尽管其地位如此崇高,但仍不超过最高神——三清。在道教经书中,

它总是作为元始天尊的僚属聆听讲经(如《高上玉皇本行集经》所示),在斋醮请神仪

式中,也只有在奏请三清之后才被请到。

114 中国道教(第三卷)第六编 神仙谱系 三清 四御 五老君

道教的如此安排,曾遭到儒家学者们的非议。朱熹说:

“道家之徒欲仿其(指佛教——引者注)所为,遂尊老子为三清:元始天尊,太上

道君,太上老君。而昊天上帝反坐其下,悖戾僭逆,莫此为甚!”AE面对儒家的批评,

道士们曾作过许多解释。《高上玉皇本行集经注·玉帝尊次考》云:“玉帝,在道教即

三清之化,道家先三清者,先虚无而后妙有,所谓无极而太极,非有尊卑之殊。”AF林

灵真所编的《灵宝领教济度金书》醮神时先列三清,后列四御的安排作了具体解释,曰:

“醮坛即醮筵也。中间高设三清座,……又设七御座(七御座之首为玉皇)……盖

玉清为教门之尊,昊天为三界之尊,各居一列,各全其尊故也。”AG意思是说,醮坛中

间是两列神位,是两个首席,并无尊卑之别。

次为中天紫微北极大帝,传为协助玉皇执掌天经地纬、日月星辰、四时气候之神。

据《上清灵宝大法》卷十称:“北极大帝则紫微垣中有大帝座是也。按《天文志》,南

极入地三十六度,北极出地三十六度,天形倚侧,半出地上,半还地中,万星万气悉皆

左旋,南北极为之枢纽,惟此不动,故天得以转也。世人望之在北,而实居中天,为万

星之宗主,三界之亚君,次于昊天,上应元气是谓北极紫微大帝也。”

三为勾陈上宫天皇大帝,传为协助玉皇执掌南北极与天地人三才,统御诸星,并主

持人间兵革之神。“天皇大帝乃北极帝座之左有星四座,其形联缀微曲如钩,是名勾陈,

其下有大星正居其中,是为天皇大帝也。其总万星为普天星辰宿曜之帝,位同北极,而

北极却为枢纽,而天皇亦随天而转,上应始气,三气之下,万天之上,三界之中,莫不

尊于此三帝。”AH四为后土皇地祇,传为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与大地山河之秀的女神。

“后土”之称始于春秋,“土正曰后土,……

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中央土……其帝黄帝,其神后土。”古代奉

祀为男像,唐武则天前已为女像。宋真宗潘皇后在嵩山建殿,奉后土玄天大圣后像。并

于大中祥符五年(1012)诰封“后土皇地祇”。徽宗政和六年(1116)上徽号曰“承

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自是以后,后土皆为女像。

四御又有另一不同解释,称之为“四极大帝”,北方曰北极紫微大帝总御万星,南

方曰南极长生大帝总御万灵,西方曰太极天皇大帝总御万神,东方曰东极青华大帝总御

万类。四御的出现,大概不早于宋。《修真十书》卷七《丹诀歌》曰:

“九九道至成真日,三清四御朝天节。”《道藏辑要》柳守元《三坛圆满天仙大戒

略说》“赖我三清道祖,玉帝至尊,五老四御,九极十华以及古圣高真递传妙道”。从

这两条资料对于四御的不同排列,可看到“四御”内涵确有两种解释,《丹诀歌》将三

清与四御相连,此四御即为以玉皇大帝为首的四位天帝;柳守元将五老与四御相连,则

四御即为四极大帝。不过前说更为普遍,为道教塑造神像和斋醮中普遍采用。

注:

①②③④⑤ACADAFAGAH 《道藏》第25册305页,第24册724页,第24册762页,第2

4册762页,第22册14页,第1册717页,第30册730页,第34册632页,第7册28页,第30册

731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⑥⑦ 《全唐诗》第6册2001页,第13册4655页,中华书局,1960年

⑧⑨ABLB 《宋史》第1册152页,第1册157页,第8册2543页,第8册2543页,中华

书局,1977年

AE 《朱子语类》第8册3005页,中华书局,1986年

AIAJ 《十三经注疏》下册2123~2124页,上册1371~1372页,中华书局,1980年

AK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一《后土皇地祇》

------------------

五老君

-------------

114 中国道教(第三卷)第六编 神仙谱系 三清 四御 五老君

-------------------------------------------------------------------

五老君是早期道教尊奉的五位天神:东方安宝华林青灵始老君(简称青灵始老苍帝

君),南方梵宝昌阳丹灵真老君(简称丹灵真老赤帝君),中央玉宝元灵元老君(简称

元灵元老黄帝君),西方七宝金门皓灵皇老君(简称皓灵皇老白帝君),北方洞阴朔单

郁绝五灵玄老君(简称五灵玄老黑帝君)。①此五位天神,盖源于古之“五帝”传说。

战国成书的《周礼·天官·大宰》云:“祀五帝”。唐贾公彦疏云:“五帝者,东方青

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弩,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叶光纪。”

贾疏实据两汉纬书,《河图》云:“东方青帝灵威仰,木帝也;南方赤帝赤熛怒,火帝

也;中央黄帝含枢纽,土帝也;西方白帝白招拒,金帝也;北方黑帝叶光纪,水帝也”。

②《诗含神雾》等有类似记载。由此可见经学家以纬解经之真面。

道教出现后,对纬书之五帝略加修饰而成五方五老。南朝宋前所出之《元始五老赤

书玉篇真文天书经》卷上云:“东方安宝华林青灵始老,号曰苍帝,姓阎讳开明,字灵

威仰。头戴青精玉冠,衣九气青羽衣。常驾苍龙,建鹑旗,从神甲乙,官将九十万人。……

上导九天之和气,下引九泉之流芳,养二仪以长存,护阴阳以永昌”;“南方梵宝昌阳

丹灵真老,号曰赤帝,姓洞浮,讳极炎,字赤熛弩。头戴赤精玉冠,衣三气丹羽飞衣。

常驾丹龙,建朱旗,从神丙丁,官将三十万人。

……上导泰清玄元之灵化,下和三气之陶镕,令万物之永存,运天精之南夏”;

“中央玉宝元灵元老,号曰黄帝,姓通班,讳元氏,字含枢纽。头戴黄精玉冠,衣五色

飞衣。常驾黄龙,建黄旗,从神戊己,官将十二万人,……上等自然之和,下旋五土之

灵,天地守以不亏,阴阳用之不倾”;“西方七宝金门皓灵皇老,号曰白帝,姓上金,

讳昌开,字曜魄宝,一字白招拒。头戴白精玉冠,衣白羽飞衣。常驾白龙,建素旗,从

神庚辛,官将七十万人。……上导洪精于上天,下和众生于灵衢”;“北方洞阴朔单郁

绝五灵玄老,号曰黑帝,姓黑节,讳灵会,字隐侯局,一字叶光纪。头戴玄精玉冠,衣

玄羽飞衣。

常驾黑龙,建皂旗,从神壬癸,官将五十万人。……上导五帝之流气,下拯生生之

众和,护二仪而不倾,保群命以永安。”③《五符本行经》也作了类似的叙述,并云:

“五老帝君皆天真自然之神,故曰元始五老,非后学而成真者。”④道书称,有“赤书

玉篇真文”五篇,由此五老君掌管。

南宋道教学者金允中在论述五老君的存在时,以道教气说加以解释。他说:“五老

上帝者,五气之根宗,五行之本始也。及其见于天文者,则为五星,或为五帝座。……

凝质具体,遂为五岳,……是为五岳之帝。……下至于物,为金木水火土,于事为帝,

于人为五脏,皆此五气也”。⑤故“以理言之,莫若随五气之所寓而称,在天中则称五

老上帝,在天文则称五帝座及五方五星,在神灵则称五方五帝,在山岳则称五岳圣帝,

在人身则称五脏神君,岂不通理而易行。”⑥

114 中国道教(第三卷)第六编 神仙谱系 三清 四御 五老君

注:

① 此处所记全名见《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简称见《太上洞玄灵宝五

帝醮祭招真玉诀》

② 《重修纬书集成》卷六第166页,日本明德出版社,昭和53年

③④⑤⑥ 《道藏》第1册784~785页,第2册208页,第31册617页,618页,文物出

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相关阅读

  • 灰子读史记之吕不韦

  • 成语词句网文章阅读
  • 吕不韦列传,一.人物介绍及分析吕不韦居住在现在的河南府县,商人出身,后来从政,做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最后被罢黜,自杀而亡。
关键词不能为空

诗词赏析_佳句赏析_文章阅读_美文欣赏_成语词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