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句网欢迎您的到来
您的位置:成语词句网 > 美文欣赏 > 韩信拜将的前因后果

韩信拜将的前因后果

作者:成语词句网日期:

返回目录:美文欣赏

公元前206年十二月,项羽率诸侯经函谷关入咸阳,此时距离刘邦入关已是一月之后了。按照之前楚怀王熊心与天下的约定:“先入关中者王”,刘邦的坐拥关中似乎已经是既成事实了。然而,出于对刘邦的忌惮以及对楚怀王的不满,项羽对此约定不屑一顾。在进入咸阳,掌控局面之后,项羽于次年,也就是公元前205年,以霸主的身份将天下分为18个王国,为了削弱刘邦的实力,并没有将关中分给刘邦,而是将关中一分为三,分封秦朝三个降将,即章邯、司马欣、董翳为雍王、塞王和翟王。又称南郑也是关中,因此封刘邦于南郑,号汉王。

韩信拜将的前因后果

项羽分封初期诸侯国

公元前205年,刘邦离开咸阳,前往封地汉中,道路难行,粮草不足,士卒又多有逃亡,刘邦也不免纳闷了:说好的关中王说没就没了,莫名其妙跑到汉中做什么汉中王,那地方我前半辈子都不见得听到一次。羞耻、愤怒齐聚心头,不免让人有些自暴自弃了。

说羞耻,是因为被赶出关中。当年楚怀王之约刘邦是已经做到了,诸侯也都清楚,可现在,不仅关中全属他人,自己也被项羽赶到汉中,为天下所耻笑,这个耻辱可以说是刻骨铭心的;说愤怒,是因为刘邦和项羽之前是行过八拜之礼的,是约定好同生共死的兄弟。可就是这位兄弟,在之前的鸿门宴上明目张胆表现出杀意,要不是自己跑的快,现在估计都快烂没了,这是一怒,项羽违背怀王与天下的约定,将刘邦赶出关中,刘邦对此也是由羞而愤。要说之前刘邦对项羽有过幻想,这我们估计无法否定,但自此以后,刘邦对项羽的愤恨已经达到顶点,也就是说,项羽分封后,刘项之间,再无缓和的余地,对立和战争只是时间问题;说自暴自弃,联系刘邦当时的处境,可以窥见三分。关中王无望,被流放西境,道路险阻,粮食不足,最让刘邦寒心的是,自己带出来的兵将竟然开始逃亡了,这最后一条也是对刘邦打击最大的一条。士卒将领为什么逃亡,一是长途跋涉,苦不堪言,自然有人放弃,第二,则是认为他刘邦败了,从此之后再无东山再起的可能了。刘邦常年混迹村野,这些反馈信息他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如此境地,心中无力,自暴自弃也属正常。

关于韩信的故事便是在此种境地下发生的。韩信来到汉营时间也不短了,他知道萧何对他十分欣赏,也知道萧何身居丞相,必定是与刘邦朝夕相见,萧何贤达,肯定已经向汉王推荐过自己,而直到现在,自己还没有得到重用,这就说明汉王不信任咱,不会用咱的,那就没有留在这里的必要了,吃过晚饭,咱就趁夜色赶紧走吧。萧何也是个细心之人,韩信是个人才,因此肯定派人早晚照看着。韩信那边刚动身,萧何这边就收到消息了,事情紧急,也来不及告诉刘邦了,找了一匹马,纵马便追。

韩信拜将的前因后果

拜将台

刘邦吃过晚饭正躺在床上优哉游哉呢,突然得到消息:萧丞相跑了。首先涌上刘邦心头的,是大怒:好个萧何,别人跑了我都可以理解也不在乎,但是你不行,好歹咱也是从沛县一起杀出来的,咱待你也不薄,你现在是咱的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你倒好,现在情势危急,你拍拍屁股先跑了。一开始的愤怒过后是是深深的恐惧:连萧何那样的人都跑了,我还能指望谁呢?

还没等刘邦喘口气,又有人来报:萧丞相又回来了。刘邦是且怒且喜,当然,欢喜的情绪时要多一些的。君臣相对,总得找个话头,刘邦就先发问了:“听闻丞相夜追逃将,我心甚慰,不过,你是不是傻,那么多大将不去追,反倒去请韩信那个泥腿子,事已至此,你就给咱一个说法吧。”

萧何是何等的聪明,刘邦的心境他也猜得七七八八,心想再不敲打敲打,外加勉励一下,估计刘邦就要撂挑子不干了。想到此处,萧何并没有回答刘邦的话,而是反问了刘邦一句:“敢问大王,您就打算在这老老实实给项羽当汉中王,做一条看门之犬吗?”刘邦从咸阳一路走来,早就窝了一肚子的火了,现在被萧何一句话点着了:“当然不想,但关中人家不给,打又打不过,你说怎么办吧?”

韩信拜将的前因后果

影视剧里的拜将形象

萧何也不着急,缓缓说道:“这便是我把韩信找回来的原因。大王如果是想安安稳稳做这个汉中王,那这个人你肯定是用不上的,我老萧就算是晚上起来没事干,骑着马锻炼锻炼身体。明早待他吃过早饭,咱就打发他走。可大王要是想东出和项羽一争高低,逐鹿天下,那这个人就是一颗万灵丹,百用百灵。”

刘邦一听,觉得有点意思:“那好吧,看在老萧你辛苦一晚上,咱就给他个将军做做。”韩信当时在汉营中官任治粟都尉,主管粮草,现在刘邦封他为将军,好歹也执掌军队了,也是连升几级了。这在普通人身上,肯定是重恩了。萧何摆摆手,说到:“不行,这个人,如果只给他个将军的头衔,是留不住他的。”言下之意,便是说:“老刘你脑袋被驴踢了吧,如此大才,得之可得天下,你给个将军就打发了,亏你拿得出手。赶紧的吧,以后想喝酒吃肉,你就捡好的给。”

刘邦琢磨了一会,觉得是这么个理:“也罢,咱索性慷慨到底,把大将军给他,让他做咱的总司令吧。老萧你去把那小子请来,咱这就封他做大将军。”萧何一看刘邦的神态,心里一琢磨,如果真按刘邦说的把韩信叫进来,这事儿估计要黄。于是再向刘邦进言,说:“大王平素里待人十分傲慢无礼,如今大王是想请韩信为大将军,却把他当成小卒一样呼来喝去,换成是你,也不会留在这吧。”萧何这话已经说得很重了,如果碰上脾气不对的主子,估计当场就给劈了,刘邦不但没当回事,还耐着性子,让萧何把拜将流程说了一遍:要斋戒、沐浴、筑拜将台、所有一应物什都要准备好。刘邦不仅同意了,还严格的照做了。帝王就是帝王,关键时刻从不掉链子。

就这么着,韩信拜将的事情算是定下来了。然而,另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是,刘邦并没有立即将此事公诸于众,而仅仅是放出消息,说咱这边要立大将军了,你们好好准备一下。不过,瞒住了众人也就算了,把当事人韩信也给瞒住了,这却是个什么道理?

韩信拜将的前因后果

影视剧里的拜将情景

刘邦自然也有他的考虑。其一,怕犯众怒。此时跟随刘邦的,大多数是从沛县起事就一直南征北战的老兄弟。刘邦对这些老部属的性情十分熟悉,大将军相当于今天的三军的总司令,象征着权力和荣誉,这个官职对所有将领来说都充满着诱惑力,每个人眼里都冒着火,都想象着这顶高帽掉在自己的头上。此时将韩信拜将的消息传出去,无异于在火药桶里放进一颗火星,不留神,连刘邦自己都得被崩到天上去。所以刘邦很聪明,他先将军队要拜将的消息传出去,却又不说明自己早已经决定了人选,是避免犯众怒,同时也可以试探一下将领们,摸摸他们的底,万一到时韩信控制不住局面,自己也有台阶可下。

其二,故意考验一下韩信,也给他一个下马威。刘邦如果提前告知韩信,估计韩信回去会早做准备,说不定到时连就职演讲都准备好了,如此便观察不出什么。相反,现在先不告诉他,到拜将时再行宣布,一者,可以看看韩信是否登得上大雅之台,二者,台下都是征战多年的悍将,大将军之位落到一个无名之辈的手中,他们心里的火会撒向谁呢?你韩信如果连这几个将领都摆平不了,也就别说什么大将军了,吃过早饭,该去哪去哪吧。

韩信拜将的前因后果

项羽

当然,后面的事情我们也知道了,韩信不负刘邦和萧何的信任,成功折服众将领,这个过程也必定是精彩异常,只不过司马迁在《史记》中没有提及,咱们也不能凭空臆测。

韩信拜将到此就完成了。我们如果从当时的大背景,以及刘邦的心理来分析,韩信拜将就很有意思了。项强刘弱、被贬汉中、粮草匮乏、士卒离散,这是背景,而刘邦则是暗自神伤、情绪低落,甚至有些自暴自弃,而此时,萧何月下追韩信,乘机再次推荐韩信。之所以说再次,是因为韩信到汉营早有一年多时间,萧何是屡次举荐韩信,可刘邦是屡次不用。可这一次,在此大背景下,在此心理下,刘邦竟然答应韩信为将,可以说是由很大的赌徒心理在里面的。既然形势已经不能再糟,那为什么不试一试呢,万一成功了呢?当然我们知道刘邦是赌对了,不过以我们现在看来,刘邦的举动不免有些轻率,不过历史,不正是因为这样,才更有趣吗?(全文完)

附:《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关片段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相关阅读

  • 韩信拜将的前因后果

  • 成语词句网美文欣赏
  • 韩信拜将,公元前206年十二月,项羽率诸侯经函谷关入咸阳,此时距离刘邦入关已是一月之后了。按照之前楚怀王熊心与天下的约定:“先入关中者王”,刘邦的坐拥关中似乎已经是既。
关键词不能为空

诗词赏析_佳句赏析_文章阅读_美文欣赏_成语词句网